我有个朋友,去年初兴冲冲跑来告诉我,他找到了“稳赚不赔”的理财门路——某P2P平台,年化18%。我劝他悠着点,他反倒笑我保守:“银行理财才3个点,够干啥?”
结果呢?三个月后平台跑路,他六万块钱打了水漂。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好久——到底什么理财最赚钱?恐怕不是看收益率数字那么简单。
说实话,大多数人都搞错了重点。他们像在超市比价一样对比理财收益率,却忘了最关键的一点: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的钱。就算凭运气赚到了,迟早也会凭实力亏回去。
就拿我表姐来说吧。她是小学老师,一个月工资四千二,前年跟风买基金,啥也不懂就跟着抖音博主操作。牛市里确实赚了点菜钱,但去年一波回调,连本金都亏了百分之二十。现在一提理财就摆手:“还不如存定期呢!”
有意思的是,我认识的一位修车师傅,初中文化,却靠理财在县城买了两套房。他的秘诀?只投自己看得懂的东西。十几年就盯准了两样:买点黄金,还有县城小学旁边的学区房。“金价再跌能跌到哪去?房子再跌总有孩子要上学吧?”这话糙理不糙。
最近我又发现个怪现象——很多人痴迷于寻找“最佳理财方式”,却懒得花半小时梳理自己的收支情况。这就像病人不去诊断就乱吃药一样荒唐。我一个同事,月薪三万却天天研究股票K线图,结果发现自己信用卡分期手续费年化高达15%,正好把他炒股赚的那点全搭进去了。
说到底,最赚钱的理财,首先是理自己。
你得先搞清楚自己是什么人——能承受多大风险,有多少时间精力,未来用钱计划是什么。一个退休大爷跟一个刚工作的小年轻,能是一套理财方案吗?
我越来越觉得,理财这东西跟谈恋爱似的,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那些承诺“高收益低风险”的,不是骗子就是骗子的托儿。真正靠谱的反倒是那些一开始就告诉你“可能有亏损风险”的。
现在有人问我该买什么理财,我一般都反问:你能接受亏多少?准备放多久?这笔钱是用来干什么的?问懵了对方,这事儿基本就成了一半——至少说明他们开始思考了,而不是只想找个代码往里砸钱。
说到底,理财的“最赚钱”状态,不是你账户数字暴涨的那几天,而是晚上能睡得着觉,不会因为市场波动心惊肉跳的那种踏实感。这点觉悟,可能比什么投资技巧都值钱。
毕竟,钱是为人服务的,不是反过来。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