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基金海湾豪庭:当海景房成为中产焦虑的奢侈品

上周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夹着雪茄突然蹦出一句:”现在有钱人买房早就不看学区了,要看海平面上升速度。” 这话听着像玩笑,直到我翻开万基金海湾豪庭的价目表——28万/平的顶层复式挂着”永久观海权”的销售话术,突然觉得老王可能没说错。

这个盘最魔幻的在于,它把海景房做成了金融衍生品。销售总监私下跟我说,他们客户里七成压根没打算入住,”阳台能看到浪花拍岸的弧度,比看K线图更让人心安理得”。某个暴雨夜我特意去实地蹲点,36层楼亮灯率不足20%,倒是地下车库清一色罩着车衣的保时捷,像极了某种当代行为艺术——人们买海景房不是为了看海,而是为了证明自己买得起即将消失的风景。

我表姐咬牙买了89平最小户型后,患上了奇怪的强迫症:每天清晨五点准时查看全球冰川融化数据,台风天抱着iPad追踪风暴路径比气象局还勤快。有回她盯着物业发的防浪堤加固方案突然哭了:”当初销售说这房能传三代,现在看能不能撑过房贷周期都是问题。”这种荒诞的焦虑感,在业主群里发酵成各种行为艺术:有人给落地窗贴诺亚方舟贴纸,有人在阳台安装实时潮位监测仪,更有人组团去隔壁气象局堵门要求提供千年一遇的海啸预案。

最讽刺的是,开发商深谙这种恐慌经济学。上周项目三期开盘,直接把沙盘做成可升降模式,演示”2080年海平面上升2米后的社区景观”。穿着航海制服的销售用教鞭指着浸泡在蓝色树脂里的别墅模型:”现在购入带码头产权的单元,未来可直接改装成泊船位。”现场居然响起掌声——你看,当灾难成为卖点,焦虑就成了最顶级的消费主义。

站在那片填海造出来的金色沙滩上,我看着防波堤外真实的海浪。某个瞬间突然意识到,这些镶着钛金边框的落地窗,或许根本不是用来观海的,而是给新中产们打造的一座水族馆——我们才是玻璃后面那个试图用财富购买安全感的生物,隔着昂贵玻璃凝视着日益狂暴的自然,却早忘了人类本该是海洋的一部分。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第二天,发现项目公众号推送了最新广告——”购入海湾豪庭,赠送碳中和证书及末日种子库会员资格”。看来魔幻现实主义的剧本,永远比作家跑得快半步。)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349/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