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东京代官山一家不足十平米的甜品店门口排了四十分钟队——就为了一块标价980日元的抹茶巴斯克蛋糕。当那个戴着圆框眼镜的店主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在蛋糕表面放上金箔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个时代最暴利的生意,可能就藏在烤箱飘出的焦糖香气里。
(一)甜蜜陷阱:被Instagram毁掉的甜品本质
现在的甜品店都在玩一种很新的行为艺术。上周路过新开的网红店,橱窗里摆着会发光的马卡龙塔,旁边立着块”禁止食用仅供拍照”的牌子。这让我想起外婆做桃酥时总念叨:”点心点心,点到为止才是心。”
我们这代人创业时面临一个荒谬的悖论:产品越难吃,反而越容易火。那些能拉出半米高拉丝的芝士蛋糕,拍完视频后要用剪刀才能分开;淋着彩虹糖浆的甜甜圈,咬下去的瞬间能甜到太阳穴发疼。但偏偏是这样的”视觉系甜品”,能在小红书收获5000+收藏。
(二)关于甜度的战争:一场隐秘的味觉PUA
在试吃了23家竞品后,我发现个有趣现象:所有宣称”低糖健康”的甜品,糖分含量都悄悄写在营养成分表最角落。就像我那个做健身餐的朋友说的:”要让客户为自律买单,得先让他们尝到放纵的甜头。”
我们打算玩个危险的游戏——推出”诚实系列”。在菜单上直接标注:”本款提拉米苏含糖量≈4块奥利奥”,”吃这个红丝绒蛋糕需要慢跑38分钟消耗”。结果调研时,62%的90后女性表示会被这种坦诚吸引,而75%的男性消费者则扭头就走。看,连吃甜食都开始暴露两性思维差异了。
(三)后厨经济学:当黄油比黄金更保值
上个月奶油奶酪涨价27%那天,我正和供应商老陈蹲在冷库门口抽烟。他吐着烟圈说:”现在玩烘焙的年轻人啊,算毛利时连烤箱折旧都不计入,天天想着用爱发电。”这话让我连夜重做了三次成本表——原来最甜蜜的幻想,往往诞生在Excel表里。
我们测试过一个极端方案:把甜品尺寸缩小到”三口原则”(第一口惊艳,第二口满足,第三口意犹未尽)。结果客单价反而提升18%,因为顾客总觉得”这么小肯定不胖”。看,消费心理学才是最好的糖衣。
(四)关于未来的危险想象
或许明年这个时候,我们的玻璃展柜里会摆着AI设计的分子甜品,收银台接入了脑电波支付系统。但每当我凌晨三点调试新配方时,总会想起京都那家和纸老铺门帘上的话:”
一瞬の甘さ、一生の仕事”
(一时的甘甜,一生的事业)。
所以这份计划书最关键的页码,其实是夹在财务报表和市场分析之间那张——上面用糖霜写着:”请永远保留能让客人舔手指的冲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