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盯着屏幕上那条疯狂跳动的K线,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馆听到的一段对话。两个穿着考究的投行人士正为某个技术指标争得面红耳赤——“这明显是振荡筑底”“不,这是典型的多空震荡洗盘”。当时我觉得他们故作高深,现在却品出些别的滋味。
说来有趣,我们总爱给市场波动贴上各种标签,仿佛命名就能掌控规律。但真正经历过几轮牛熊的人都知道,股市最迷人的地方恰恰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就像我那位在券商做了二十年风控的师兄说的:“所谓技术分析,有时候就像是用温度计预测台风——数据再精确,也架不住气候系统的混沌本质。”
我记得2008年那次暴跌时,有个坚持“振荡理论”的老教授整整三个月没刮胡子。他在营业厅里反复画着黄金分割线,直到某天突然把铅笔一摔:“这根本不是振荡!这是系统性崩塌前的量子纠缠!”虽然听起来像疯话,但现在回想,那种试图用线性工具解构非线性的挣扎,何尝不是每个投资者的宿命。
最近元宇宙概念股的走势就很说明问题。从技术面看完全是标准振荡形态,RSI指标在30-70间规律摆动。但如果你真按教科书高抛低吸,会发现总是慢半拍——每次你以为在波段谷底抄底时,总有个看不见的手把支撑位再砸低5%。这种体验就像在跳探戈时被强行改跳街舞,节奏感完全错乱。
我越来越怀疑,我们争论振荡与震荡的本质,是在逃避一个更残酷的真相:市场从来不需要符合某种理论模型,它只是在完成集体情绪的熵增。就像上周某知名基金经理醉后说的实话:“哪有什么技术形态?不过是韭菜们用后视镜开车时产生的光学幻觉。”
当然这话说得太绝对了。但你必须承认,当我们谈论“震荡”时,潜意识里是在期待某种秩序重建;而说“振荡”时,又暗含着对周期律的迷信。这种语言游戏背后,藏着投资者对确定性的病态渴望——就像孩子总要把云朵看成小狗或城堡,否则无法安放对未知的恐惧。
有个反直觉的观察:真正赚钱的往往不是那些执着于区分震荡/振荡的人,而是像楼下便利店王阿姨那样的选手。她买股票的理由朴素得惊人:“听说是国家要搞的”“女儿说这个APP好用”“最近送货的快递员都穿这个牌子工服”。这种基于生活实感的投资,反而比盯着MACD金叉死叉更接近市场本质。
也许我们应该停止这种语义学较真。市场波动从来不是物理现象,而是群体心理的流体力学。下次当你又要纠结是振荡还是震荡时,不如去菜市场看看猪肉价格波动,或者观察早高峰地铁的人流变化——这些才是金融波动的真正母体。
收盘铃响了,屏幕上的曲线最终停在某个暧昧的位置。它既不像教科书里的振荡,也不符合经典震荡特征,就像生活本身,永远在秩序与混沌的边界上跳着即兴踢踏舞。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接受这种模糊性,毕竟连海森堡都说,在量子世界观测本身就会改变结果。
那么明天是振荡还是震荡?谁知道呢。我唯一确定的是,此刻该去热杯牛奶,毕竟我的创业板账户,已经经不起又一轮哲学思辨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