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便利店时代开超市,我是不是疯了?
凌晨三点,我被便利店刺眼的荧光灯晃醒。站在冰柜前选酸奶时,突然意识到——这已经是我这周第五次深夜造访便利店了。货架上那些标准化包装的饭团和便当,总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旁边那家拥挤却生机勃勃的社区超市。收银台后面王阿姨会记得我爱吃刚出锅的炸藕盒,冰柜里永远有附近奶农清晨送来的玻璃瓶装鲜奶。这种记忆像根刺,扎在我这个互联网从业者的心里。
(一)
现在跟人说要开实体超市,得到的眼神大概跟听说有人要投资DVD租赁店差不多。去年参加创投会,当我提到”SYB创业计划书超市”这个项目时,有个投资人直接把咖啡喷在了平板上。”你知道现在便利店密度比公厕还高吗?”他擦着屏幕的样子,活像在擦拭自己受到惊吓的灵魂。
但数据会说话: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报告显示,2022年便利店增速确实达到19%,可同时段2000平米以上的综合超市关店率是开业率的1.8倍。这组对比数据就像当代商业的魔幻现实主义注脚——我们正在用无数个30平米的标准化盒子,取代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综合空间。
(二)
我偏不信这个邪。上个月特意跑去杭州考察那家网红”菜场书店”,看着穿真丝连衣裙的姑娘和拎着活鱼的大爷在同一空间里和谐共处,突然明白了点什么。现代人需要的不是更高效的货架,而是能制造意外邂逅的场所。超市为什么不能是社区客厅?是临时办公室?甚至是相亲角?
记得有次在东京的堂吉诃德超市,凌晨两点看见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在玩具区认真挑选恐龙模型。那种荒诞又真实的场景,比任何商业教科书都生动——消费者要的从来不只是商品,是能安放各种情绪的第三空间。
(三)
我们的SYB超市计划书里藏着些”离经叛道”的设计:
1. 生鲜区故意不标价,每天由最年长的店员手写价格牌(误差控制在5%内)
2. 收银台宽度特意设计为80cm——刚好够摆下一杯咖啡的距离
3. 每周三下午变成”无声超市”,背景音乐换成白噪音,给社恐人士喘息空间
这些细节在风控模型里全是扣分项,但正是这种”不效率”构成了温度。有次试运营时,看见两个老太太在粮油区用黄豆摆象棋,保安刚要制止,被我拦住了——这不就是最生动的社区广告吗?
(四)
当然现实很骨感。算过笔账:要实现盈亏平衡,每平米月效要做到便利店的1/3,但客单价要翻4倍。有同行听完直接笑了:”你这是要教海豚爬树啊?”但我觉得,在算法统治零售业的时代,或许笨拙才是新的竞争力。
最近总想起京都那家有170年历史的锦市场,每个摊位都像活得比互联网公司还滋润。他们的秘密可能很简单:当便利店在用大数据优化货架时,鱼铺老板记得常客女儿对秋刀鱼过敏。这种”人脑CRM”,才是零售业最古老的护城河。
现在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在便利店时代开超市是疯了吗?也许是。但更疯的是,我们居然容忍生活被压缩成扫码-付款-离开的15秒闭环。SYB计划书扉页我写了句话:”我们要开的不是超市,是抵抗效率至上的庇护所。”
毕竟,人类需要即时满足,也需要在酱油瓶前犹豫不决的权利。你说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