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城中村的快餐店吃饭,隔壁桌两个小伙子拿着手机激动地划拉着”十大暴利小生意”的视频。我瞥见屏幕里那个穿着廉价西装的主讲人正唾沫横飞地说着”月入三万不是梦”,突然想起八年前我刚毕业时,也是这样被各种创业神话忽悠得热血沸腾。
说实话,看到”投资小赚钱快”这种标题我就想笑。去年帮我表弟折腾过三个所谓”低成本项目”——从小区自动售货机到短视频带货,最后算账时发现,最大的收益是收获了价值五千块的创业教训。现在谁要是跟我说哪个行当能又轻松又暴利,我第一反应是:这八成是来割韭菜的。
不过话说回来,穷人的创业本来就是在夹缝里找生存。我发现真正能活下来的小生意,往往带着点”反常识”的特质。就拿我楼下修鞋的老王来说,疫情期间别人都倒闭,他反而多租了个摊位。原因特别简单——现在年轻人买的300块仿款鞋,鞋跟一掉根本舍不得扔,花15块修鞋比买新的划算多了。这种”降级消费”里藏着的商机,比那些抖音热门项目靠谱得多。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现在最赚钱的往往是那些”不上台面”的活计。我认识个90后姑娘,专门给网红拍探店视频,设备就一部二手iPhone,但光靠给三家面馆拍短视频,一个月能赚普通白领两倍工资。她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不是摄影技术,是能发现老板自己都说不清楚的店铺故事——这种”情感挖掘能力”在算法时代比技术值钱多了。
但千万别被”轻资产创业”洗脑了。我见过太多人以为拿部手机就能赚钱,结果囤了八百盒面膜全过期了。真正需要投资的从来不是钱,是洞察力。就像我常去的那个菜市场,有个摊主永远比别家早半小时收摊,后来才发现他专门给预制菜餐厅送处理好的半成品——这哪是卖菜,分明是搞供应链转型。
最近注意到个新趋势:社区”代际服务”突然火了。朋友小区有个退休教师,白天帮双职工家庭接孩子顺便辅导作业,一个月收入抵得上退休金。这种生意妙就妙在根本不需要投入,靠的是时间整合能力和邻里信任——互联网烧钱十年都没做成的社区经济,反而被老太太用土办法跑通了。
当然也有扎心的事实:大多数低成本项目赚的其实是辛苦钱。我表妹做宠物寄养,看着每天在朋友圈发可爱猫咪视频,实际凌晨四点就要起来清理猫砂。她说这行最大的成本不是笼子零食,是24小时待机的精神状态。所以别信什么”躺赚”神话,穷人的创业本质是拿命换钱,只不过换得聪明些。
要是真让我给建议,我觉得现在最值得投入的反而是”失败经验收购”。找个真正做过小生意的人(别找培训讲师),请他吃顿饭套点真话,比买99块的创业课程管用百倍。去年我就是这么认识了个关停共享厨房的老板,他说的”三个致命坑”让我避开了至少五万块的损失。
最后说句可能挨骂的:穷人创业最大的障碍根本不是钱,是那种”赌一把就翻身”的焦虑感。我见过太多人同时折腾四五个项目,结果每个都浅尝辄止。真正做起来的,反而是那个在小学门口卖了八年文具的大姐——她摊位上最显眼的位置,永远放着当下最火的动漫卡片,你说这种洞察力,是看几个创业视频能学会的吗?
(写完看了眼字数发现超了,但懒得删了。反正真正的创业者从来不会完全照搬指南,对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