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在街角的便利店排队结账,前面一个穿着格子衬衫的程序员正用手机查看他的ETF持仓。屏幕上一片环保绿,他却皱起了眉头。我突然意识到,这些看似冰冷的金融产品,正在成为新一代投资者的精神图腾——既是最便捷的财富通道,也可能是最隐蔽的认知牢笼。
三年前我亲手把第一笔积蓄投入沪深300ETF时,曾天真地以为买下了中国经济的”精华切片”。直到某天深夜复盘,突然惊觉自己持有的所谓”指数成分股”里,竟有三家我从未听说过的光伏企业,和两家财报永远雾里看花的科技公司。那一刻的荒诞感,就像在超市买了”精选水果礼盒”,拆开发现全是快要过季的猕猴桃。
指数ETF最狡猾的魔法,是让普通人产生”我在进行专业资产配置”的幻觉。事实上,我们不过是在购买某个委员会定期调整的股票清单——这些委员会成员可能刚从某投行跳槽过来,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行业偏好。就像便利店货架的摆放从来不是随机安排,指数成分股的遴选背后,藏着比深海鱼群更幽暗的利益洄游。
特别讽刺的是科技ETF。去年某个暴雨天,我对比了中美两国的科技ETF持仓,发现我们的”科技创新”产品重仓着白酒和银行股,而美国的同类型产品则塞满了尚未盈利的生物制药公司。这哪里是跟踪指数?分明是在进行一场戴着镣铐的意识形态舞蹈。有时候忍不住怀疑,某些ETF的真实功能不是分散风险,而是把散户资金精准引流到某些需要流动性的板块——这个念头过于阴谋论,但看看某些突然被纳入指数的妖股走势,又让人不得不浮想联翩。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行业ETF的狂欢。新能源ETF火爆时,所有相关股票不管阿猫阿狗都鸡犬升天,等潮水退去时才发现,所谓行业分散不过是个文字游戏——当整个行业遭遇政策黑天鹅时,你的ETF只会比单只股票死得更体面些,就像用金丝楠木棺材装殓和草席裹尸的区别而已。
现在我更愿意把ETF看作是这个时代的金融寓言:我们既渴望通过标准化产品获得市场平均收益,又暗搓搓期待自己能挑中那个超额收益的幸运儿。这种矛盾心理催生了各种smart beta ETF的怪胎,什么”质量因子””低波策略”,听着玄乎,本质上不过是给传统的选股策略套了层数学壳子——就像给便利店饭团贴上”匠人手作”的标签后立刻涨价三倍。
或许某天我们应该创立个”反指数ETF”,专门买入那些被所有指数抛弃的股票。这个疯狂念头让我激动了整整一个周末,直到发现这类产品早就存在且业绩烂得惊心动魄。你看,市场总是比我们的想象力走得更远,也更残忍。
收银台的嘀声响起,程序员的拿铁咖啡已经做好。他还在盯着手机屏幕,手指无意识地滑动着K线图。我想提醒他看看持仓明细里那些陌生公司的真实业务,却最终只是默默点开自己的交易软件——在资本市场的便利店时代,清醒有时比亏损更让人痛苦。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