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创业,快看看你适合创业吗?

创业:当”造梦者”成为时代的止痛药

凌晨三点的创业咖啡馆里,我撞见过太多双充血的眼睛。那些攥着商业计划书的年轻人,总喜欢把咖啡杯摆在与MacBook构成完美直角的位置——仿佛这样就能让他们的PPT多出几分硅谷气质。李创业(这当然不是他的本名)就是其中最执着的一个,连续三个月占据靠窗的六号桌,直到服务员都能背出他那套”去中心化社交电商”的说辞。

这让我想起老家县城那些彩票站里的常客。他们和李创业们共享着同一种诡异的虔诚,区别不过是前者研究走势图,后者钻研精益创业。当经济增速放缓的阴影笼罩写字楼,创业突然变成了某种精神避难所——与其承认自己在就业市场节节败退,不如宣称正在”用梦想改变世界”。

创业教派的仪式感

李创业的名片盒是个有趣的考古现场。从”XX科技CEO”到”XX生态联合创始人”,每张名片都精确记录着风口迁徙的轨迹。去年区块链最火时,他甚至在领英头像P上了虚拟货币的背景光效。这种敏锐的投机本能令人叹服,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连续创业者,靠卖”共享雨伞”和”智能垃圾桶”项目,硬是在资本寒冬前套现了三次。

李创业

但最耐人寻味的要数他们的语言系统。某个下午,我亲眼见证李创业用”打通底层逻辑”、”构建闭环生态”、”颠覆传统赛道”这样的黑话,把两个投资人唬得频频点头。后来查证才发现,他口中那个”即将上线的革命性产品”,其实是个连demo都没做的脑洞。这种语言腐败现象堪比传销话术,只不过包装上了MBA案例的外衣。

泡沫时代的生存策略

在798艺术区某次路演活动上,我见过李创业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他穿着租来的定制西装,用TED式的肢体语言讲述着”用算法重构菜市场”的愿景。当台下投资人问到盈利模式时,他突然切换到某种神秘的微笑:”当我们拥有足够多的用户数据…”话音未落,会场居然响起理解的掌声。

这荒诞场景揭示着某种残酷的生存智慧。在这个VC们集体患上FOMO(错失恐惧症)的时代,会讲故事比会做产品更重要。就像我认识的一位FA(财务顾问)说的:”现在拿投资就像玩抢椅子游戏,音乐停止前你要做的只是让自己看起来最像下一个独角兽。”

梦想产业链的囚徒

上个月在望京soho楼下偶遇李创业时,他正在抽烟区对着电话咆哮:”再给我三个月,Pre-A轮肯定close!”挂掉电话后,这个曾经把”改变世界”挂在嘴边的年轻人,突然泄气地嘟囔:”要是当初老实去考公务员…”此刻他的眼睛,和那些在彩票站揉皱废票的大叔出奇地相似。

我们正在制造一整代”创业难民”。各种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大赛构建起庞大的梦想产业链,就像给饥饿的人派发自助餐券,却从不告诉他们大多数菜品早已变质。最讽刺的是,当李创业们终于耗尽积蓄和信用,那些曾经鼓励他们”勇敢追梦”的导师们,此刻正在抖音上贩卖创业避坑指南的付费课程。

在这个全民创业的狂欢里,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热血沸腾的励志故事,而是有人温柔地告诉那些李创业们:承认平凡不可耻,真实的失败比虚假的繁荣更值得尊重。就像咖啡馆那位总给李创业续杯的服务员说的:”先生,我们的WiFi密码改了,新密码是:脚踏实地。”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28/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5天前
下一篇 4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