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顶层咖啡馆里,目睹了一位基金经理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骂了句脏话。他的蓝山咖啡已经凉透,屏幕上闪烁着刺眼的红色——他重仓的某新能源基金单日暴跌7.2%。”算法又在集体叛逃了,”他苦笑着对我说,”现在连止损线都成了自欺欺人的行为艺术。”
这个场景像根刺扎在我脑子里。我们总以为基金分析是门科学,拿着夏普比率、最大回撤、Alpha收益这些金光闪闪的工具,就能像外科医生解剖青蛙那样精准地拆解市场。但真相可能是——我们不过是在给随机性编织一件合身的理论外衣。
看看那些晨星五星基金吧。三年前被捧上神坛的”成长先锋”,如今净值腰斩得连亲妈都不认识。基金经理在路演时永远西装笔挺,说话带着精心校准的自信弧度,仿佛他们真能预知明天哪个板块会起飞。但私下里,他们比谁都清楚:所谓明星基金,不过是恰好站在风口上的猪,区别只是有的猪戴着智能手表,有的猪会讲元宇宙故事。
我认识个做了二十年量化的老炮,去年突然改行去终南山修道了。临走前他在朋友圈写道:”当你发现用傅里叶变换分析市场波动,结果还不如庙里抽的签准,就该知道该换个游戏玩了。”这话听着像段子,但仔细想想——当所有分析师都在用同样的模型,跟踪同样的因子,甚至连止损指令都设在同一个百分点时,市场不就变成了集体踩踏的数字化羊群?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信息过载正在制造新型蒙昧。每天早上的投研晨报比火锅底料还稠密,基金经理的邮箱里塞满了三百份上市公司调研纪要,智能投顾每小时推送二十条因子预警。但决策质量呢?我见过最荒诞的场面是:某个百亿基金的投决会上,七个投资总监为”该用机器学习还是深度学习分析消费股景气度”吵了三个小时,最后用举手表决定了仓位。
某种程度上,基金分析正在退化成某种行为艺术。所有人都在表演”专业”,用Python跑着越来越花哨的回测,把简单相关性强解释成因果律,给每个波动都穿上逻辑的紧身衣。就像中世纪医生执着于放血疗法——不是因为它有效,而是因为这是当时唯一被公认的”科学方法”。
最近让我毛骨悚然的是ESG基金的异化。本来该是引导资本向善的工具,现在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最佳遮羞布。某知名环保基金的前十大重仓里,赫然躺着三家石油公司和五家白酒企业,基金经理的辩解词堪称当代黑色幽默:”我们重仓的石油公司正在研发碳捕捉技术,白酒企业则促进了粮食深加工产业链的低碳转型。”
或许真正的基金分析应该倒过来做。别盯着那些流光溢彩的数据看板,而是去跟踪基金经理的信用卡账单——看看他最近是不是买了新房换了新车;去数数路演时他摸了几次鼻子(说谎的经典微表情);甚至该监测下基金公司洗手间的卷纸消耗量(压力指数与卫生纸用量呈正相关,这是我某个做私募的朋友的独门指标)。
当所有量化模型都在趋同,或许人类那点不靠谱的直觉反而成了最后的安全边际。就像我认识的那个买基金从不看年报的大妈,她的选基秘诀朴素得让人羞愧:”就选基金经理长得顺眼的,相由心生知道不?”讽刺的是,她过去五年的收益率跑赢了90%的机构投资者。
在这个算法比算命先生还多的时代,也许我们该重新学会拥抱不确定性。就像冲浪者不会妄想控制海洋,而是学习感知潮汐的呼吸。下次当你看到某只基金净值曲线美得像个谎言时,不妨多想想——那说不准只是随机数生成器恰好打了个漂亮的喷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