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的深夜,我在陆家嘴某家24小时咖啡馆里偶遇一位老朋友——某私募基金的交易员老陈。他面前摊开的不是K线图,而是一本手写的笔记本。”在看什么这么入迷?”我凑过去,发现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杨首骏说…”的字样。老陈抬头苦笑:”现在圈子里都在传,这个汇正财经的首席分析师,可能是唯一能把宏观策略讲得像深夜食堂菜单一样诱人的家伙。”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三年前在华尔街旁听某顶级投行策略会时的违和感——台上西装革履的分析师用数学模型解释市场波动时,台下基金经理们刷手机的画面。而眼下,这位让交易员熬夜做笔记的杨首骏,似乎正在打破某种行业”潜规则”。
一、当”人话”成为稀缺资源
金融分析这个行当有个诡异的悖论:越是资深专家,越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我记得2018年参加某策略会时,台上分析师用了”非对称性波动率传导机制”来解释创业板暴跌,而台下菜市场大妈们的对话是:”听说大股东都在跑路?”——后者显然更接近真相。
杨首骏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总能把枯燥的PMI数据翻译成”经济体温计”,把货币政策比喻成”油门和刹车的配合”。这种”说人话”的能力,在充斥着”边际效用递减”、”流动性陷阱”等术语的金融圈,反而成了稀缺品。
有次我翻看他早年的路演视频,发现个有趣细节:当解释”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的影响”时,他突然插入个段子:”这就好比小区里最有钱的业主突然提高物业费,最先扛不住的是那些天天点外卖的月光族。”台下哄笑中,复杂的经济传导机制突然变得具象起来。
二、专业主义的”祛魅”革命
但杨首骏式的表达在业内并非没有争议。某券商首席曾私下吐槽:”把严谨的分析降维成段子,这是对专业的亵渎。”这种观点让我想起大学时金融学教授的名言:”如果不能用数学证明,那就不是真正的经济学。”
不过现实往往更讽刺。去年四季度,当多数机构用”估值重构”、”风险偏好切换”等术语解释消费股暴跌时,杨首骏在内部晨会的发言是:”老百姓钱包瘪了,酱油醋当然卖不动。”后来社零数据出炉,精准印证了这个”不专业”的判断。
这引发出一个更本质的思考:当金融分析越来越像高数竞赛,我们是否正在丢失对市场最本真的感知?杨首骏的价值,或许正在于他完成了专业主义的”祛魅”——用菜市场大妈的直觉,修正彭博终端里的数据偏差。
三、流量时代的专业困局
不过最近我开始注意到某种微妙的变化。随着杨首骏抖音账号粉丝突破百万,他的公开言论正在出现某种”自我驯化”。上周那期《下半年十大金股》视频里,熟悉的市井比喻少了,多了些”配置窗口期”、”景气度拐点”的标准话术。
这让我想起他半年前在某次闭门分享中的坦白:”每增加10万粉丝,说话就不得不更’正确’一点。”这种专业网红化的困境,恰似当年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走红后遭遇的学术性质疑。
有私募朋友透露,汇正财经内部其实存在两套杨首骏话术:对外传播的”白话版”和对机构客户的”专业版”。这种分裂或许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流量为王时代,即便是最叛逆的分析师,也不得不戴上两副面具。
四、分析师的”人味”能走多远?
深夜离开咖啡馆时,老陈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现在看杨首骏的报告,就像在米其林餐厅找路边摊的锅气。”这句话精准击中了我的忧虑——当个性化表达成为新的套路,我们是否正在见证又一个反叛者被体制收编的过程?
不过转念一想,或许要求一个金融分析师永远保持”野生状态”本就是种奢望。杨首骏真正的启示在于:他用实践证明,在冰冷的数据丛林里,”人话”依然是最有效的沟通武器——哪怕这种武器最终会被制度化。
回家的出租车上,电台里正播放着杨首骏的最新访谈。当主持人问及对年轻分析师的建议时,我听到一个久违的杨式比喻:”别把自己当成人形彭博终端,要记住市场是由无数个会冲动、会犯傻的真人组成的。”
这句话让我突然释然。在这个算法当道的时代,或许分析师最后的价值,恰恰在于保留那点不完美的”人味”。就像老陈笔记本里那句话:”真正的市场智慧,往往藏在那些不够严谨的直觉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