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几个老友喝酒,聊到理财话题时,老王突然拍着桌子问:”你们说现在到底哪个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最高?”桌上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火锅咕嘟咕嘟的沸腾声。
这个问题,像极了三年前的我。
那时候我刚拿到一笔项目奖金,每天捧着手机对比各家银行的APP,把预期收益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最后选了某家城商行4.85%的净值型产品——结果你知道的,去年底赎回时实际年化只有3.2%,还搭进去半个月时间办理赎回手续。
不是说收益不重要,而是我们太容易被那个放大的数字带偏节奏。就像相亲时只盯着对方收入数字,却忘了问问三观合不合。银行理财的本质,说到底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数学游戏。
举个例子:某大行明星产品挂着”历史年化5.2%”的招牌,但仔细看说明书会发现,这个收益率是成立以来年化——包含2017年资管新规前的业绩。而最近三个月年化,早就悄悄变成了2.8%。更别说那些需要抢购的”爆款”,往往藏着90天封闭期+30天赎回期的流动性陷阱。
我认识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说过句大实话:”银行理财师的KPI是销售规模,不是你的绝对收益。”这话虽然偏激,但当你发现理财经理拼命推荐某款产品时,不妨多问一句:”您自己买了多少?”
真正经历过市场毒打的人会明白,高收益从来都是代价的补偿。要么用流动性换(比如三年期定开产品),要么用风险换(比如R3级以上混合理财),最近某些银行推出的”科创主题理财”,底层资产挂着百分之三十的股权类资产,波动起来比偏股基金还刺激。
说到这想起个黑色幽默:去年某股份制银行推出过”碳中和主题理财”,宣传页上满是青山绿水的插图,结果持仓里塞了一堆煤炭企业转债——倒也没错,人家确实是”碳中和概念股”。
所以现在别人问我该怎么选,我反而会先问:这笔钱什么时候要用?能承受多大波动?要不要考虑通胀?就像去医院开药,总不能见人就推荐最贵的保健品。
最近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某些银行的”智选服务”,比如招行的摩羯智投、平安的智能理财管家。虽然收益不见得最高,但会把你的持仓穿透到底层资产,每天更新估值波动。这种透明度比单纯比拼收益率数字有意义得多——至少你知道自己买的到底是什么,风险在哪。
当然也有人真的能薅到羊毛。我认识的一位阿姨专门做”新客专享理财”,用全家五口人的身份证轮换开户,专买28天期4.0%+的入门产品。但这种操作需要极致的时间管理和信息敏感度,对普通人来说性价比太低。
说到底,银行理财早已过了躺赚的时代。与其纠结那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差异,不如好好规划资金用途:短期要用的钱放T+0理财,长期闲置的配置些固收+,真正追求高收益的还不如直接买指数基金。
最后说个细思极恐的细节:现在很多银行APP的理财页面,收益率字体放大到近乎夸张的程度,而风险提示文字的颜色几乎和背景融为一体。这个设计小心机,或许比任何收益数据都更能说明问题。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哪个银行理财收益最高,不妨反问一句:你说的”高”,是指数字最高,还是真正落到口袋里的最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