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五十五分,我关掉财经APP的K线弹幕,把平板电脑扔到沙发另一端。五分钟后,李婷的蓝色西装会准时出现在屏幕里,像每个交易日那样——但今天她的耳钉换了,从惯常的珍珠变成了几何金属片,在演播室灯光下晃出细碎的锐光。
我突然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某券商年会蹭茶点的下午。当时李婷正被一群分析师围着,手指无意识转着香槟杯脚,却在某个基金经理夸夸其谈时突然插话:”您刚才引用的三季度社融数据,是不是漏了非银机构间拆借的季节性调整?” 那个瞬间她睫毛都没颤,却让整个圆桌静默了五秒。
这才是李婷最可怕的地方。在人人沉迷用算法包装观点的时代,她依然固执地用最老派的方式啃食原始报表。某次午间直播突发技术故障,画面黑屏的九十秒里,音频意外未切断,我们听见她轻声对导播说:”把刚才提到的光伏企业存货周转率再核验一遍,我怀疑他们把在建工程计提方式美化过了。”
或许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求真欲,让她在短视频时代的财经媒体中活成了异类。当其他主持人忙着把研报结论加工成三秒金句时,她却在节目里花七分钟解释为什么某消费品牌的”应收账款暴增”可能反衬其渠道议价能力提升——这种反直觉的解读常让弹幕飘过”听不懂但大受震撼”。
有意思的是,她的专业主义反而成就了某种玄学。去年新能源板块暴跌时,有网友截取她某期节目里三次整理左袖口的画面,声称这是”逃顶暗号”,视频播放量破百万。李婷后来在采访中无奈道:”那只是麦标夹扣松了。” 但大众永远需要神话,特别是在财富蒸发的时刻。
某种程度上,她让我想起纽交所交易大厅里最后那批手势交易员——当电子屏已经吞噬一切,他们依然用肢体语言坚守着某种即将消亡的仪式感。李婷的仪式感在于,她拒绝让财经资讯沦为情绪消费的快消品,哪怕这意味着要对抗整个时代的注意力经济。
收盘音乐响起时,她合上笔记本站起身。导播切镜头前有半秒空隙,我看见她飞快按了按太阳穴,那种疲惫感真实得令人心惊。或许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在于:当无数人靠着虚构预期在市场中狂欢时,最清醒的那个人反而要假装相信童话。
(后记:写完这篇时沪指跌穿3000点,手机弹出李婷团队新制作的《避险资产配置指南》短视频。封面上她戴着那对几何耳钉,像两把微型匕首,刺向所有虚妄的泡沫。)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