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这回事:当梦想撞上现实里的鸡零狗碎
去年在深圳科技园的一家咖啡馆里,我撞见老同学王胖子正对着电脑屏幕抓头发。桌上那杯美式已经凉了,旁边散落着三张被揉皱的商业计划书。”你说我要是把’解决行业痛点’改成’重新定义赛道’,投资人会不会多看我两眼?”他苦笑着问我。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创业这件事最讽刺的地方在于——人人都想改变世界,却总在纠结PPT的字体大小。
一、别把”痛点”当止痛药
现在十个创业者九个半开口必谈”用户痛点”,但真正去菜市场跟大妈聊过天的有几个?我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是某智能硬件团队花半年研发了能联网的智能砧板,结果发现家庭主妇们最需要的其实是——切完大蒜不串味的材质。这让我想起投资人老徐常说的:”当你把解决方案设计得比问题还复杂时,就该去街边吃碗牛肉面清醒清醒。”
有个反常识的真相:大多数所谓痛点,不过是创业者自己的心理投射。去年接触过一个做知识付费的小团队,创始人信誓旦旦说现代人急需”系统性学习”,结果用户调研显示80%的人只想在蹲马桶时刷点有趣冷知识。你看,有时候用户要的不是药箱,而是糖果罐。
二、现金流比情怀更性感
张姐的社区面包店教会我的一件事:当收银台里的现金开始跳舞时,比什么估值故事都动人。她有个土办法——每天打烊把现金铺在操作台上拍照记账,这个习惯让她在疫情前就嗅到危机,及时砍掉了所有华而不实的欧包产品线。
现在创投圈有个坏毛病,把”烧钱”包装成某种英雄主义。但据我观察,那些活过五年的创业者,多少都带点”抠门基因”。认识个做跨境电商的90后,办公室至今用着二手家具,却舍得花三个月蹲在义乌小商品市场跟摊主砍一分钱单价。用他的话说:”浪漫主义开香槟,现实主义数瓶盖。”
三、团队不是拼乐高
最近总看到创业者炫耀”豪华团队”,清一色大厂背景配上常春藤学历。但说实话,这种组合的失败率反而高得惊人。就像把米其林厨师、甜品大师和分子料理专家凑一起,可能连碗阳春面都煮不出来。
最让我感慨的是楼下夫妻档早餐铺。丈夫负责和面,妻子管馅料,读高中的女儿周末来帮忙算账。没有股权协议,没有OKR考核,但那种默契让很多拿着千万融资的团队都眼红。或许创业团队最珍贵的不是履历光鲜,而是有人愿意在你炸油条时主动递围裙。
四、关于”风口”的冷思考
现在只要打开财经媒体,满屏都是”ALL IN AI”、”布局元宇宙”。但有意思的是,我采访过的传统行业转型成功者,多数反而是在大家都不看好的领域闷声发财。做外贸的老陈就是典型,当所有人扑向跨境电商时,他专注给中东超市供货塑料拖鞋,去年悄悄在迪拜买了套房。
这让我想起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追风口就像赶海,专业选手总在潮水退去时出发。那些举着BP到处喊”颠覆行业”的,最后往往被行业教做人。有时候慢半拍不是劣势,特别是当所有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狂奔时。
写在最后:
创业教给我的最重要一课,是学会和不确定性跳探戈。你可以把商业计划书写得尽善尽美,但真正决定生死的,可能是某个周二下午客户随口的一句抱怨,或是税务局大姐提醒的某个新规。就像我常对来找建议的朋友说的:别问该不该创业,先问问自己能不能享受这种”每天都在解没有标准答案的数学题”的感觉。
(后记:至于开头的王胖子,他最后去做了社区团购供应链。有次深夜给我发消息:”知道吗?我现在最骄傲的不是融了多少钱,而是能说出菜市场每个摊主小孩的名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