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同学吃饭,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某银行APP上一款年化4.2%的理财产品。”保本保息,绝对靠谱”,他说话时眼睛里闪着光,像极了二十年前我们第一次在网吧通宵打游戏时的兴奋劲。我盯着那个刺眼的”保”字,突然想起三年前另一个朋友在某个”绝对稳健”的P2P平台上折掉半套房的往事。
说来讽刺,我们这个时代最吊诡的消费悖论就是:越是标榜”绝对安全”的东西,往往藏着最危险的陷阱。就像超市里写着”绝对新鲜”的临期食品,婚介所挂着”百分百匹配”的广告词——金融产品的”保本保息”承诺,本质上不过是给焦虑的中产阶层量身定制的精神安慰剂。
我认识某股份制银行的产品经理,他酒后说过大实话:”所谓保本产品,就是精算师用七十二道公式把风险包装成糖果,再用金融术语裹上金箔。投资者吃下去觉得甜,不是因为糖好,是因为裹得够厚。”这话虽然刻薄,却道破了行业心照不宣的秘密:当某款产品宣称保本时,它保的从来不是你的本金,而是金融机构收取管理费的资格。
最近监管部门要求拆除”刚兑”神话的举动特别有意思。就像突然有人掀开了赌场的屋顶,让阳光照见庄家手里的暗牌。但更耐人寻味的是投资者的反应——明明知道魔术是假的,还是心甘情愿买票入场。这种集体性的认知失调,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普通人面对资本洪流时的无力感:我们不是相信童话,只是需要童话。
有个做私募的朋友说得更绝:”保本保息?不如直接写’此地无银三百两’。”他给我算过一笔账,考虑通胀和机会成本,很多保本产品的实际收益跑不过余额宝。但人们依然趋之若鹜,因为比起数字的增减,那种”绝对不会亏”的心理暗示才是真正的稀缺品。这就像买保险,我们买的从来不是赔付条款,而是深夜能踏实睡觉的权利。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个细节。去年在某三线城市银行网点,见过一位大妈拿着存单反复确认:”这真的比定期划算?确定不会亏吧?”柜员第一千次重复”这是银行发行的”时,脸上挂着机械化的微笑。那个场景莫名让人心酸——当整个金融体系都在用复杂性构建壁垒时,普通人的安全感竟只能维系在某句标准化话术上。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保本”这个词。它不该是金融机构赐予的承诺,而应该是投资者自己构建的防御体系:用资产配置代替孤注一掷,用认知升级代替盲目信任。就像没人能保证婚姻永远幸福,但可以学会经营关系的方法。真正的风控从来不在产品说明书里,而在每个投资者的认知维度中。
写完这些突然有点沮丧。金融科技越发达,理财门槛越低的时代,我们距离真正的财务健康反而可能越来越远。当算法能精准推送”适合你的保本产品”时,那种被精心计算的”安全感”,何尝不是另一种形态的韭菜收割机?
(后记:那位老同学最后还是买了那款产品,据说还动员了丈母娘一起买。我看着他发来的签约截图,突然想起楚门的世界里那句台词:”还有什么比真实的虚假更美好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