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打开股票软件时,我被那些跳动的数字弄得头晕目眩——红的、绿的,像极了交通信号灯,却远比红绿灯复杂得多。那是我大学毕业第二年,拿着攒下的三万块钱,像个手握藏宝图却看不懂标记的探险者。十年过去了,我的账户经历过单日20%的暴跌,也尝过押中黑马的狂喜,但最珍贵的,反倒是那些深夜对着K线图发呆时悟出的道理。
一、市场不是提款机,而是人性的放大镜
教科书总爱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要我说,这说法太过文雅。股市更像是面照妖镜,把人性里最隐秘的贪婪与恐惧照得无所遁形。去年元宇宙概念火爆时,我亲眼见同事追高杀入,股价翻倍时他说要长线持有,跌去30%后却连夜割肉——同样的股票,只因持仓成本不同,竟能让人分裂出两种人格。
有意思的是,真正能在市场存活下来的,往往是那些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我认识个退休老会计师,每年只操作两三次,专挑跌破净资产的国企股,别人笑他迂腐,但过去五年他的收益率跑赢了90%的基金经理。这让我想起巴菲特说的“能力圈”——有时候,知道自己什么不懂,比假装什么都懂要重要得多。
二、技术指标会骗人,但成交量不说谎
刚入市时我沉迷于各种技术指标,MACD金叉死叉、布林带开口缩口,甚至研究起易经八卦与股市的关联。直到有次我重仓的股票明明各项指标都显示买入信号,却连跌三天,后来才知是公司大股东正在偷偷减持。
现在我看盘第一眼必看成交量。某个做私募的朋友说过句糙话:“K线能画,财报能编,但真金白银堆出来的成交量做不了假。”上个月某消费股突然放量涨停,虽然当时财报还没出,但我隐约感觉要有动作,果然三天后宣布股权激励方案。这种盘口语言,比任何分析师报告都来得诚实。
三、择时不如择股,择股不如择自己
很多人终其一生在寻找最佳买卖点,这本质上是与上帝掷骰子。我更愿意花时间研究公司创始人背景:那个总在媒体前吹牛皮的CEO,他公司的股票我绝对不碰;而某个低调的制造业老板,七年没接受过采访,但每年研发投入增长20%,这种企业反而让我睡得安稳。
最深刻的教训来自2020年疫情爆发时。当时医疗股疯涨,我却执着于抄底旅游股,结果整整半年账户绿得发慌。后来想明白:我不是在投资,而是在为自己的怀旧情绪买单——我怀念那个能自由旅行的世界,却忘了股市从来不同情一厢情愿。
**尾声**
现在再看股市,那些数字依然在跳动,但在我眼里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某个公司的股价可能承载着千万个家庭的养老金,某次暴涨背后或许是研发团队十年的坚持。如果说真有什么入门秘诀,大概是:先花三个月认识自己的恐惧,再花三年认识企业的价值。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今天自选股里还有三只票没复盘。市场永远在那里教人谦卑,不是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