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在陆家嘴的星巴克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个年轻人的对话。一个穿着皱巴巴西装的小伙子激动地划着手机屏幕:“今天涨了80个点!要是早上满仓进场,现在就能赚出一部iPhone了。”他的同伴,一个戴着厚重眼镜的女孩淡淡回道:“可你昨天不是说还要跌300个点吗?”
我搅拌着凉透的拿铁,突然意识到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这些跳跃的数字,却从未真正理解“一个点”背后承载的重量。
一、
在技术层面,“一个点”简单得令人发笑——就是股价变动1%。但如果你真这么想,就像认为蒙娜丽莎只是一堆颜料组合。我记得2015年股灾时,某个周三下午上证指数跳水287点。那天我认识的一位私募经理,在收盘后默默删除了交易软件——他管理的产品净值在那287个点里蒸发了一个零。
数字会骗人。3000点时的1%和6000点时的1%含着完全不同的金量,但人们总习惯性地用“点数”丈量财富。这种思维定式让我想起赌场里的筹码设计——圆形塑料片被赋予虚拟价值,让人忘记背后真实的血汗钱。
二、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谈论“点数”时,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集体催眠。去年创业板改革时,涨跌幅扩大到20%,意味着每个点的波动都裹挟着双倍的贪婪与恐惧。我跟踪过某个热门股的论坛,发现投资者对“今天涨了18个点”的兴奋程度,远超过对公司季度研发投入增长2300万的事实。
这种异化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愈发严重。抖音上的炒股网红用“抓住50个点大肉”这类语言喂养粉丝,把复杂的价值投资压缩成快餐式的数字游戏。有时候我觉得,K线图上那些跳动的光点,像极了赌场老虎机上闪烁的彩灯。
三、
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算法交易带来的维度碾压。现在超过60%的A股交易量来自程序化交易,这些AI能在0.03秒内完成200个点的波段操作——人类还在数“几个点”的时候,机器早已完成了几轮收割。
有个做量化的朋友曾透露,他们的模型会把波动率分解到0.001个点的精度。听到这个数字时,我恍惚觉得人类交易员就像拿着石斧的原始人,还在用“个位数”丈量微观世界。
尾声
上周陪女儿玩大富翁游戏,她兴奋地喊着“我的地皮涨了三点!”时,我突然被某种宿命感击中——或许我们对数字的痴迷早已刻进基因。
所以下次听到有人说“赚了三十个点”时,不妨多问一句:这点数背后,是企业真实的成长,还是只是资金堆砌的海市蜃楼?在这个数字炼金术横行的时代,或许我们最该守护的,是那份能看穿数字迷雾的清醒。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父亲第一次教我读报时,指着证券版说:“这些数字啊,都是会吃人的。”当时不懂,现在觉得,他说的可能不是数字本身,而是我们投向它们的那双贪婪的眼睛。)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