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同学。他西装革履,言语间夹杂着英文术语,说起自己在中海外钜融的工作时,眼睛里闪着光,却又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疲惫。”我们管理的资产规模已经突破千亿了”,他说这话时搅拌咖啡的节奏突然慢了下来,”但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不过是在给资本当高级保姆。”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了我对资产管理行业的所有想象。
中海外钜融这个名字,在业内确实响当当。官网上那些光鲜的业绩数据、获奖记录,还有那些穿着定制西装的投资精英们的简历,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专业与成功的标准叙事。但在我看来,这个行业的真相往往藏在那些不被写入年报的细节里。
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他们的投资者见面会。那位演讲的基金经理把风险控制说得天花乱坠,却在问答环节被一个老太太问得支支吾吾。老太太问的是:”如果我的养老金交给你们,晚上你们能睡得着觉吗?”这个问题比任何风险评估模型都来得犀利。说到底,资产管理不是数字游戏,而是关乎信任的生意——而信任这个东西,在华尔街式的精英叙事里,常常被异化成冷冰冰的合规条款。
有意思的是,中海外钜融这些年一直在强调”本土智慧,全球视野”。但据我观察,他们最大的优势反而在于那种独特的”江湖智慧”。这不是教科书上能学到的,而是在酒桌、在茶馆、在深夜的交易所里泡出来的直觉。他们的王牌基金经理老张——圈内人都这么叫他——据说能从政策文件的字里行间读出别人看不到的信号。这种能力,你说它是内幕交易也好,说是市场嗅觉也罢,却实实在在地创造着超额收益。
不过最让我担忧的是另一个现象:在这个行业里,人们太善于用专业术语来包装本质上的赌博行为。我认识的一个年轻人,两年前加入中海外钜融的量化团队,最近告诉我他准备辞职。”我们开发的算法模型越来越像赌博机器,”他说,”只不过穿着数学的外衣。”这句话让我想起2008年次贷危机前那些CDO专家们——当专业主义脱离了对社会价值的基本敬畏,再精妙的模型也不过是通往灾难的快车道。
某种程度上,中海外钜融的崛起故事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缩影:快速、生猛,带着点儿草莽气息,却又不得不学着穿上西装的别扭。他们在年报里写着”价值投资”、”长期主义”,但考核的还是季度收益率;他们招聘着常春藤毕业生,但真正决策时还是靠那几个”老江湖”的直觉。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资产管理的本质。当一家管理着千亿资金的公司,其最大的风险不是市场波动,而是失去了对资金背后每一个普通人的感知能力时,再漂亮的数据又有什么意义呢?就像我那位老同学最后说的:”有时候半夜醒来,我会想起那些把钱交给我们的退休教师、出租车司机、小店主…然后就更睡不着了。”
这种失眠,或许才是这个行业最珍贵的资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