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二那年,班里有个叫小林的男生开始在课间兜售一种会发光的橡皮。五块钱一个,成本只要两块。不到两周,半个年级的学生都在用这种会发光的玩意儿写作业。教导主任没收了三批货后,小林把业务转移到了线上——用他爸的淘宝账号。
这让我开始思考:初中生创业,到底是在玩过家家,还是在做一件我们这些”大人”都没勇气尝试的事?
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超能力”
成年人总爱说初中生”什么都不懂”,却选择性忽略了他们拥有的一些独特优势。首先是对同龄人需求的敏锐嗅觉。我们这些离开校园太久的人,根本想象不到现在的中学生愿意为什么买单。去年我表弟的班级里突然流行起”代写情书”服务,一单20元,还分”文艺版”和”土味情话版”——这种细分市场的洞察力,让多少MBA案例相形见绌?
其次是时间弹性。放学后的三小时,对成年人来说可能只够开两个无聊的会议,但对初中生而言,足够完成一次完整的商业闭环。我认识一个初三女生,每天利用午休时间在Instagram上更新手账教程,周末接定制订单,月收入已经超过她当会计的妈妈。
二、危险的早熟游戏
但别急着给你的孩子注册公司。初中创业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它既是最好的时机,也可能是最坏的时机。
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试错成本确实低。失败了?大不了说句”我还是个孩子”。可另一方面,过早接触商业世界的规则,会不会让这些孩子跳过必要的成长阶段?我见过一个十四岁的”CEO”,谈起ROI头头是道,却至今没学会怎么和同学正常相处。他的办公桌抽屉里塞满各种合同,却没有一张生日贺卡。
更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根本没给创业留出空间。当你的数学老师发现你在课上偷偷回复客户咨询时,等待你的大概率不是天使投资,而是一份检讨书。
三、寻找第三条路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思路——初中生创业不一定非要开公司、拉投资。在这个阶段,培养商业思维可能比赚到第一桶金更重要。
我特别欣赏日本一些中学的”模拟町”活动。学生们用虚拟货币运营真实的便利店、报社甚至银行,要应对库存危机、处理客户投诉。这种介于游戏和现实之间的创业教育,既保护了孩子的天真,又埋下了商业智慧的种子。
在国内,有个更接地气的做法:鼓励孩子把每次班级活动都当成微型创业项目。比如筹办元旦晚会,要考虑”客户需求”(同学们爱看什么节目)、”成本控制”(班费只有200元)、甚至”风险预案”(如果话筒突然没电怎么办)。这些看似简单的思考,不就是商业决策的雏形吗?
四、给想创业的初中生几句实话
如果你正在读这篇文章,并且盘算着怎么赚到人生第一个1000块,我有几个不太中听但很实在的建议:
1. 先搞定作业再想融资。我见过太多”少年企业家”最后连高中都没考上,他们的商业计划书现在垫在补习班的课桌腿下。
2. 警惕那些吹捧你的大人。当某个叔叔夸你是”下一个扎克伯格”时,他大概率只是想在酒桌上多个谈资。
3. 最赚钱的生意往往最无聊。比起开网红奶茶店,帮同学代购教辅资料可能才是真正的刚需——虽然这听起来一点都不酷。
说到底,初中生创业就像在游乐场玩真人CS:装备是塑料的,规则是简化的,但那种紧张感和策略思维却是真实的。重要的不是你击倒了多少个对手,而是你开始用商人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发现操场上晨跑的女生可能需要更舒适的运动发圈,注意到小卖部的辣条总是下午就断货…
这些细微的觉察,才是比任何启动资金都珍贵的创业资本。毕竟,马云也是从西湖边给老外当导游开始的,而那时的他,不过是个穿着廉价T恤的”大龄初中生”罢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