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创业咖啡馆里,碰见了一个满脸疲惫的年轻人。他面前摊着一份商业计划书,电脑屏幕上是一份没写完的融资PPT。聊了几句才知道,他是某985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创业做在线教育平台,半年烧光了父母给的30万启动资金,团队解散,项目黄了。
“都说大学生创业难,但没人告诉我难在哪。”他苦笑着,”我们团队技术不差,市场调研也做了,可就是没活下来。”
这让我想起一个现象——我们总在讨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却很少真正拆解这个命题。是大学生能力不足?环境不支持?还是整个社会对”创业”的理解本身就有问题?
1. “创业”被神话,而”失败”被妖魔化
中国的创业教育有个奇怪的现象:我们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很少教他们如何体面地失败。
高校的创业课程往往聚焦于”成功案例”——马云、马化腾、张一鸣,仿佛创业只有一条路径:从车库到纳斯达克。但现实是,99%的创业项目会死,而大学生创业者尤其缺乏应对失败的心理韧性。
我认识一个复旦的学生,第一次创业失败后,整整半年不敢见人。”感觉像辜负了所有人的期待,”他说。这种耻感文化,让很多年轻人一旦跌倒就再难爬起来。
反观硅谷,失败被视为一种资历。PayPal黑帮的成员们之所以能连续创业成功,正因为他们把每次失败都变成了可复用的经验包。但在中国,一个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很可能在简历上留下”污点”。
2. 我们误解了”创业”的本质
大多数大学生创业项目有个通病:为了创业而创业。
高校的创业大赛催生了一堆”伪需求”项目——智能水杯、校园社交APP、二手教材平台…这些点子往往来自两个渠道:要么是教授拍脑袋想的”痛点”,要么是抄袭国外已经验证的模式。
真正的创业应该始于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而不是始于”我想当老板”的冲动。去年爆火的”全职儿女”现象就很有意思——当年轻人宁愿在家伺候父母也不愿上班时,这是否暗示着传统职场已经出现结构性危机?这种社会裂缝里,才藏着真正的创业机会。
3. 创业生态里的”代际剥削”
最残酷的现实或许是:当前的中国创业江湖,本质上是个”老钱游戏”。
风投机构更愿意押注连续创业者,大厂高管下海创业能轻松拿到融资,而大学生团队除非有院士导师站台,否则连BP都递不进投资人的办公室。我见过最讽刺的一个案例:某个大学生AI项目苦熬两年无果,后来团队里有个成员的父亲(某上市公司高管)”偶然”在饭局上提了一句,第二天就有机构主动找来。
这形成了一个死循环:没有资源的大学生创业者,被迫在低价值领域内卷(比如送外卖、做自媒体);而真正需要创新的领域,早已被资源玩家瓜分完毕。
4. 或许我们该换个问法
与其问”为什么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不如问:
– 为什么我们要逼大学生在毫无社会经验时就去创业?
– 为什么不能把创业教育变成”抗挫力训练+小成本试错”?
– 为什么社会不能像记住成功者一样,尊重那些优雅退场的失败者?
那个在中关村咖啡馆遇到的年轻人,后来去了一家教育科技公司上班。最近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现在才明白,当年我们做的不是创业,而是一场昂贵的过家家。”
这句话或许道破了真相:当整个社会把创业简化成造富神话时,失败早已注定。而真正的创业者,可能正默默潜伏在那些”打过败仗”的年轻人里——只要我们还愿意给他们第二次机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