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商投顾推荐的股票怎么样?我花了三个月跟踪他们的荐股清单,结果有点意外…》
(一)
上个月在陆家嘴咖啡厅碰到老同学王胖子——这家伙十年前靠内幕消息赚到第一桶金,现在张口闭口”价值投资”。他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最近亚商推的半导体票看了没?他们那个首席上周在私募圈放风…” 我搅拌着38块的冰美式,突然意识到个有趣现象:当人们谈论投顾机构时,真正关心的从来不是分析逻辑,而是那些若有若无的”消息光环”。
(二)
说实话,年初我也迷信过这套。当时亚商那篇《2024五大黄金赛道》在朋友圈刷屏,红色加粗的”翻倍潜力股”几个字看得人心痒。按他们1月推荐的名单建了个模拟仓,结果到四月发现:跑赢大盘的只有2只,最夸张的那只”元宇宙概念股”跌了37%——后来才爆出实控人离婚分割股权的狗血剧。
(三)
但事情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上周三亚商突然把某光伏股移出推荐名单,第二天该股直接跌停。这种精准度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的价值。和做私募的表哥深夜撸串时,他醉醺醺地点破天机:”你以为人家靠荐股赚钱?重点在研报里’机构业务请联系xxx’那行小字…”
(四)
我整理了近半年他们推荐的27只股票,发现个耐人寻味的规律:凡是带”独家调研””内部模型”这类字眼的,三个月后平均涨幅比普通推荐高22%。更妙的是,这些”独家票”的研报发布时间,往往卡在财报披露前5-10个交易日。这让我想起华尔街那句老话:”当分析报告开始用形容词,就该看动词在哪里。”
(五)
某券商朋友告诉我个业内秘密:去年亚商荐股准确率在协会排名第9,但他们的机构客户续费率排第3。这其中的差距,或许就是投资世界的残酷隐喻——对普通散户来说,那些花哨的K线图分析可能还不如菜场大妈”跌多了就买”的朴素智慧。毕竟当你在研究推荐逻辑时,人家早就在布局下一季度的订阅费了。
(六)
现在再看王胖子转发给我的最新荐股清单,突然觉得那些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目标价特别魔幻。就像我常去的襄阳路那个”周易炒股”摊位,老先生至少会坦诚地说一句:”信则灵,不信则不灵”。而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是:看穿推荐背后的游戏规则,比纠结某只股票能不能涨更重要。
[后记]
上周路过那家咖啡厅,发现价目表上新增了”机构特调”——同样的浓缩咖啡,装在威士忌杯里就敢卖98块。这大概就是当代金融最好的隐喻。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