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个在国企干了半辈子的老会计突然问我:”你说我这二十万养老钱,是该买华夏的哪个产品?”他眼神里那种混合着期待与惶恐的光,让我想起三年前第一次买基金时,在手机屏幕前反复滑动比较的深夜。
华夏基金这个名字,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中国中产理财焦虑的具象化符号。从1998年那批”老十家”之一,到如今管理规模突破1.8万亿的巨轮,它见证的何止是资本市场的起伏,更是普通人理财观念的基因突变。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谈论华夏时,很少人注意到它的国资背景——中信证券持股62.2%这件事,远比某个明星基金经理的季度调仓更值得玩味。这就像去分析一道菜的味道,却故意忽略灶台的火候控制。我总怀疑,这种刻意忽视背后,藏着我们对”国家信用背书”既依赖又羞于承认的微妙心理。
去年参加他们的一场投资者交流会,某个90后产品经理的发言让我印象深刻:”我们现在做的不是资产管理,是情绪按摩。”这话虽然带着自嘲,却戳破了行业皇帝的新衣——当沪深300指数十年涨幅不足40%,但偏股基金年化换手率却超过300%时,到底是在创造价值还是在制造波动?
最讽刺的或许是智能投顾业务。嘴上说着”科技赋能”,实际做的却是把传统销售渠道披上AI外衣。我有次测试他们的智能定投系统,连续三次输入不同风险偏好,推荐的前三只基金居然完全重合。这种算法霸权下的个性化,像极了超市里标注”手工制作”的工业化糕点。
当然也得说句公道话。相比某些把ETF费率战打到0.15%的同行,华夏至少还维持着体面的研发投入——虽然不知道其中多少真正流向投研,多少变成了抖音信息流广告里那些”985硕士教你理财”的短剧制作费。
老王最终买了他们家的科创50ETF联接基金。签字时嘟囔着:”就当存个定期吧,总比放银行卡里贬值强。”这个场景莫名让我想起童年时父母去银行认购国债的下午。三十年过去,我们应对通胀焦虑的方式,不过是从柜台移到了手机APP,从国家信用换成了赛道信仰。
或许某天当我们回望,会发现华夏基金这样的机构最伟大的贡献,不是创造了多少投资回报,而是用货币基金T+0赎回答疑了”急用钱怎么办”的恐惧,用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具象化了”长期投资”的概念——尽管这些教育消费者的成本,最终都变成了管理费里的某个小数点。
离开酒馆时老王突然回头:”你说要是零几年就买他们家的基金,现在是不是早财务自由了?”路灯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极了一根跨二十年的K线。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