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同学。他西装革履,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快滑动,屏幕上红绿交错的K线像极了赌场里的轮盘。”又加仓了新能源,”他抬头时眼里的血丝和亢奋让我想起2015年那些在营业厅打地铺的老股民,”这次不一样,这次是时代的主线。”
多熟悉的台词。每个时代的投资者都坚信自己站在历史的拐点,就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夜,那些拿着诺基亚手机谈论”市梦率”的精英们。有趣的是,当个体投资者把资金交给基金时,往往会产生某种奇妙的道德豁免感——亏钱时骂基金经理蠢,赚钱时觉得自己眼光毒。
我见过最荒诞的场景,是某百亿基金经理的粉丝后援会。95后们用追星的方式打榜控评,把定期定额投资称作”为爱发电”,基金净值回撤20%时还在弹幕刷”哥哥加油”。当投资决策被情绪裹挟,当证券代码变成社交货币,或许我们早该意识到,这个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集体性的认知失调。
基金经理们未必喜欢这种狂热。某次行业闭门会上,一位常年业绩前10%的老将苦笑着吐槽:”现在管钱像在当网红,季报里写得再理性,不如直播时戴块理查德米勒有用。”规模是业绩的敌人,但更是管理费的蜜糖——这个行业最讽刺的悖论在于,真正为持有人着想的经理,反而要刻意控制产品规模。
数据有时会撒谎。去年排名前10的股票基金,今年有7只跌出前50%,但宣传材料永远只展示高光时刻。就像相亲时只拿出精修写真,没人会给你看起床浮肿的素颜照。我的银行客户经理至今还在推去年冠军基金,尽管它的夏普比率已经难看得像被揉皱的简历。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分散投资”——不是把资金分散到不同基金,而是把认知分散到不同维度。当所有人都在讨论”茅指数”、”宁组合”时,那些沉默的冷门行业里,反而藏着真正的安全边际。就像疫情期间航空股跌成狗时,有个固执的老头却悄悄囤积机场可转债,他的理由朴素得惊人:”人类总不能永远不坐飞机吧?”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个新发现:基金讨论区的情感分析指数,竟然比基本面数据更能预测短期波动。当”冲鸭””躺平””麻了”这些情绪化词汇密集出现时,市场往往在酝酿变盘。这或许印证了凯恩斯那个著名论断——市场保持非理性的时间,可能比你的账户保持 solvent 的时间更长。
说到底,基金不过是把镰刀换成联合收割机的游戏。当你看着APP里浮动的数字,还记得最初只是想跑赢通胀吗?那个在咖啡馆里侃侃而谈的老同学,上个月悄悄赎回了所有权益基金——他未婚妻要求把理财资金换成学区房首付。
你看,真正的风控大师,永远生活在市场之外。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