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秋天的一个深夜,我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在上海外滩某家威士忌酒吧闲聊。窗外陆家嘴的霓虹闪烁得有些刺眼,他晃着杯中的冰块突然说:”你知道吗,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玩同一个游戏,却连棋盘有几种颜色都没看清。”这句话像根针,轻轻扎进了我后来对股市的所有思考。
人们总喜欢把股市简单切割成”牛市”和”熊市”——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分法简直像给蒙娜丽莎画简笔画一样粗暴。但真正浸淫市场十年以上的人都知道,股市更像是光谱渐变的虹膜,每个投资者看到的颜色都不尽相同。
情绪市场:集体潜意识的狂欢
2015年A股熔断那天,我在营业部看到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厅东侧的大妈们还在互相推荐”内幕消息”,而西侧的年轻交易员已经开始疯狂平仓。这让我意识到,所谓”市场类型”首先是个心理学命题。
某种程度上,股市就是集体潜意识的具象化。当贪婪指数突破临界点,再垃圾的题材股都能涨停——这时的市场根本不是经济晴雨表,而是大型群体性催眠现场。我管这叫”梦境型市场”,K线图上每一根阳线都是集体做梦的脑电波。还记得2020年疫情初期的医药股狂欢吗?连生产棉签的企业都暴涨200%,这种荒诞恰恰证明了市场有时根本不需要逻辑支撑。
政策市:看不见的手在投骰子
但如果你认为光懂心理学就够了,那可能还没吃过监管的苦头。某次我重仓的科技股突然遭遇行业整顿,三天市值蒸发40%。那个彻夜未眠的晚上我突然顿悟:在中国市场,政策才是终极的阿尔法因子。
这种”政策型市场”有着独特的游戏规则。比如去年碳中和概念爆发时,真正聪明的资金早在政策吹风会阶段就布局完毕——他们读的不是财报,是文件字里行间的政治经济学。有时候我觉得A股更像天气预报,得学会观测北京的政策气压变化。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华尔街精英来中国会水土不服,他们太相信模型而忽略了《人民日报》头版评论的权重。
结构市:分裂的人格症候群
最有趣的当属当下这种撕裂状态:茅台市盈率还能维持在50倍时,银行股却大面积破净。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结构型市场”,像极了当代社会的隐喻——强者恒强,弱者连流动性都被抽干。
我有个偏激的观点:注册制改革正在把股市改造成大型选秀现场。5000只股票就像海选选手,最终能获得机构”导师转身”的不过百来只。其他股票会沦为”僵尸企业秀”,每天几分钱的振幅堪比心电图平直线。这种残酷分化或许才是成熟市场的本来面目,只是我们过去被齐涨齐跌的牛市惯坏了胃口。
时空折叠市:当T+1遇见算法交易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另一种维度分裂。某天同时打开两个屏幕:左边是量化基金的毫秒级高频交易,右边是大爷大妈们还在讨论”明天能不能解套”。这种时空折叠的荒诞感,就像看到原始人用石斧和星际战舰同时作战。
或许我们正在经历最深刻的分类革命——不再是按行业或市值分类,而是按时间维度分层。算法在微秒级维度收割,机构在日线级别布局,散户还在用月线做白日梦。这种降维打击式的市场分层,让传统技术分析几乎沦为玄学。
—
深夜写到这里,突然想起那位私募朋友最近转型做了元宇宙地产中介。你看,当人们还在争论股市有几种类型时,聪明钱早已跳向更新的赌桌。或许真正的市场分类从来不在教科书里,而在每个参与者不断崩塌又重建的认知图谱中。
所以下次有人问你股市分几种,不妨笑着反问他:”你指的是你的股市,还是我的股市?”在这个罗生门般的市场里,或许承认看不清全貌,才是真正的清醒。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