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外贸的老友吃饭,他抿了口威士忌,突然问我:“你说,现在去美国搞个投资移民,到底要砸多少钱?”我没急着回答——因为这个问题背后,远不止是银行账户里数字的增减。
很多人以为EB-5就是80万美元(现在涨到105万了)的事,但真正走过这条路的人都知道,这简直像是在玩一场“俄罗斯轮盘赌”。光说最低投资额?太天真了。我见过太多人卡在隐形成本里进退两难。
先说个真事。去年帮朋友处理他的项目尽调时,发现一个中部州的酒店项目看着光鲜,但律师费、区域中心管理费加上文件处理杂项,前期就额外掏了近8万美元——这还没算上万一被拒签时资金被冻结的风险。最讽刺的是,后来那项目因为施工延误,拖了两年都没拿到临时绿卡,他苦笑着说自己像是在给美国基建做慈善。
为什么我说投资金额只是个入场券?因为真正的成本藏在时间缝隙里。现在排期长得吓人,中国申请人平均要等6-8年。这期间你的资金流动性被锁死,机会成本可能远超本金。我认识的一位浙江老板算过账:同样800万人民币,放在国内做信托投资,八年复利都能翻倍了,而现在却要赌一个不确定的身份。
更不用说那些隐形的“认知税”。你得学会分辨哪些区域中心是真有政府背景,哪些只是包装精美的皮包公司。有个做纺织的老板曾经跟我吐槽,他花了20万人民币请的移民顾问,连EB-5最新法案的TEA认定规则都说不清——行业水太深,新手很容易就成了韭菜。
最近拜登新政其实暗藏玄机。预留签证类别(乡村/高失业区)看似门槛低,但靠谱项目凤毛麟角。我上个月看过的某个号称“乡村基建”的项目,实地考察时发现就是在沙漠里盖加油站——这种项目的就业创造能力,移民局审查时能买账吗?我表示怀疑。
说到底,投资移民从来不是算术题,而是风险评估。有人用105万美元买孩子免考SAT入藤校的捷径,有人赌美国资产避险功能,还有人单纯想要说走就走的蓝皮护照。但最让我警醒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用这么多真金白银换一个日渐褪色的“美国梦”,值吗?
或许我们应该先问自己:我们要买的到底是什么?是身份,是退路,还是某种焦虑的解药?答案,可能比预算表上的数字复杂得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