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盯着杯里的威士忌突然冒出一句:“知道现在上市公司最像什么吗?像极了我们这些四十岁的老男人——天天琢磨着把房贷转按揭,拿旧房本套新额度。”我差点被冰块呛到,却不得不承认这个比喻精妙得残忍。
再融资这东西,教科书上说它是“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可转债等方式再次募集资金”。但你要是真信了这套说辞,就像相信离婚证上的“性格不合”。我经手过几个再融资项目,最魔幻的是某家教育集团——股价跌穿发行价60%,居然还能拿出份20亿的定增方案。那份PPT里写着“建设AI智慧教育云平台”,可明明他们连线下教室的投影仪都还在用2015年的型号。
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家永远在“装修升级”的理发店。本质上,再融资就是资本市场的烫头染发——有些企业真需要换个造型重新出发,但更多是试图用新发色遮盖秃顶的事实。监管层显然也意识到了,去年修订再融资规则时特意强调“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听起来就像健身教练对着啤酒肚客户说“咱们这次真的只练核心肌群”。
有意思的是,市场对再融资的态度永远精神分裂。看到宁德时代募资450亿,分析师们欢呼“强者恒强”;换成某家影视公司募5个亿,弹幕立刻刷满“又来圈钱”。所以别信什么价值投资神话,资本市场本质上和相亲市场没区别——头部玩家永远有优先择偶权。
我特别留意到个诡异现象:再融资预案发布当天,股价八成会表演高台跳水。这就像婚礼上新郎突然宣读婚前协议,所有人都装作没看见司仪在擦冷汗。但真正魔幻的是,哪怕明知会被骂,企业还是前赴后继搞再融资。为什么?因为对很多公司而言, sustaining和surviving之间,就差这一针资本肾上腺素。
最近新能源行业集体再融资潮尤其值得玩味。有些企业账上明明躺着百亿现金,还要募资扩产。你说这是居安思危?我倒觉得像在自助餐厅饿了三天的食客——明明吃不下了,但生怕下次进门要涨价。这种恐慌性融资背后,暴露的是整个行业对政策补贴退坡的集体PTSD。
说到底,再融资就是个金融棱镜。监管层看到的是资源配置优化,上市公司看到的是救命血包,散户看到的是割韭新招。而在我看来,它最讽刺的点在于:真正需要钱的企业往往融不到资,而不差钱的企业反而被资本追着喂饭——像极了学区房市场,刚需买不起,炒房客整层囤。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再融资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场权力游戏。就像小区业委会选举,嘴上都说为了业主权益,但最终决定谁能拿到维修基金合同的,永远是那几个掌握投票箱的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