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在陆家嘴的天桥上遇到一位穿着皱巴巴西装的中年人,他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微微发抖。那是2014年11月,上证指数刚刚突破2500点,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魔幻的躁动。“又涨停了,”他喃喃自语,像是说给我听,又像是说给风听,“这次一定能翻身。”
十年后再回想2014年,我总觉得那场牛市像极了一场精心编排的荒诞剧——舞台上的演员们以为自己掌握了财富密码,殊不知剧本早已写好了结局。
—
一、杠杆狂欢与“国家牛”幻觉
很多人把2014年牛市归因于货币政策宽松或者“沪港通”启动,但我觉得更本质的是一种集体心理的转向。经历过2008年暴跌和2011-2013年阴跌的股民,像久旱逢甘霖的难民,疯狂扑向任何一个看似机会的火苗。
我记得当时某券商营业部门口排起长队开户,大爷大妈们讨论股票的热情远超广场舞。一个做私募的朋友在酒桌上拍着桌子说:“这次不一样!这是国家需要的牛市!”——这句话后来成了多少人的噩梦注脚。
杠杆交易那时还没被妖魔化,反而成了“聪明人”的武器。配资公司广告甚至贴到了菜市场,“1:5融资,一周赚半年工资”的诱惑让无数人红了眼。我认识的一位程序员在那年把婚房首付扔进了创业板,最高点时浮盈200%,他妻子劝他变现,他却说:“这才刚开始,政策牛至少走到6000点。”
人类啊,总是擅长用逻辑自我麻醉。
—
二、分裂的市场与真实的荒诞
现在复盘2014年的K线图,会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全年涨幅主要来自最后两个月,前10个月其实一直在2000-2300点磨底。这种极端分化暗示了某种脆弱性——牛市不是雨露均沾的滋润,而是突击队式的集中爆破。
当时真正赚到钱的是两类人:一是提前布局券商、保险等权重股的内幕玩家(某会官员后来落马证实了这点);二是敢用杠杆赌方向的亡命徒。而绝大多数散户,就像冲进珠宝店的饥民,抢到的可能只是镀铜的铁片。
有个细节特别讽刺:当年涨幅冠军是暴风科技(300431),全年涨超300%,这家以视频播放器为主业的公司被冠以“互联网龙头”之名。现在回头看,它的辉煌简直是对价值投资最大的嘲讽——一个即将被技术淘汰的业务,靠概念包装成了香饽饽。
—
三、个人观察:狂欢中的冰冷质感
我在12月参加过一个炒股沙龙,组织者租了外滩某酒店的观景包厢,香槟塔映照着黄浦江的夜景。席间某上市公司董秘喝多了,搂着我说:“知道为什么突然涨吗?因为需要一场牛市来解决债务问题。”他当时笑得像个偷到糖的孩子,第二年就因为操纵股价进去了。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中证500期货上市那天(2015年4月,但种子在2014年埋下)。一群量化交易员在会议室欢呼“终于能做空割韭菜了”,而同一时刻,楼下营业部里有个退休教师正把养老金全部买入“一带一路概念股”。
这种认知的鸿沟,比任何技术指标都更能预测结局。
—
结语:时光无法倒流,但教训可以循环
2014年教会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当市场情绪和基本面彻底脱钩时,赚钱与赌博的界限就模糊了。后来2015年的股灾不是黑天鹅,而是2014年种下的种子结出的恶果。
有时我会想,如果当时那个在天桥上发抖的中年人真的“翻身”了,故事会不会不同?但数据显示,那轮牛市中有83%的散户最终亏损——包括那个押上婚房首付的程序员,他在2015年6月爆仓后离婚了。
股市从来不是童话书写的地方,这里是欲望的斗兽场。而2014年,只是聚光灯突然亮起时,所有人误以为自己是主角的某个瞬间罢了。
(写完这篇时窗外正在下雨,像极了我记忆里2014年冬至那天的天气。潮湿,阴冷,但证券营业部里的热情却能蒸发掉所有水汽——多妙的隐喻啊。)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