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最前线,创业不易且行且珍惜

创业最前线:当梦想撞上现实的那些年

(一)

上周在798撞见老陈,他正蹲在艺术区角落抽着十块钱的中南海。这个曾经扬言要”用区块链颠覆画廊行业”的连续创业者,如今在朋友圈卖起了有机鸡蛋。我打趣问他NFT画展搞得怎么样了,他吐了个烟圈:”兄弟,我现在只关心鸡蛋的保质期。”

这一幕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创业者最擅长的,或许不是改变世界,而是学会优雅地认栽。

(二)

创业最前线

记得2018年那个燥热的夏天,每个咖啡馆都挤满拿着BP的年轻人。当时有个说法:在北京,随便扔个咖啡杯都能砸中三个CEO。现在回想起来,那根本不是什么创业黄金时代,倒像是场集体癔症——我们都在用PPT编织海市蜃楼,用专业术语掩盖商业常识的缺失。

有个细节特别讽刺:当年最火的共享办公空间,现在改成了考研自习室。那些讨论”颠覆式创新”的玻璃房,如今挤满了准备考公的年轻人。

(三)

真正在创业前线活下来的,反而是些”土老板”。老张在义乌做袜子生意二十年,有次喝多了跟我说:”你们这些高材生总爱把简单事情复杂化。做生意嘛,就是低价进货高价卖,中间别让人骗了。”当时我嗤之以鼻,现在想想,这比什么商业模型都实在。

有个现象很有趣:那些把”赛道””闭环”挂嘴边的,大多已经退场;而整天琢磨怎么少交税、怎么对付职业打假人的”土鳖”老板,公司倒活得挺滋润。

(四)

最近帮朋友看项目,发现个诡异现象:所有BP都在强调”我们不一样”,但翻到第三页全都变成了”我们要做中国的XXX”。更荒诞的是,有个做预制菜的团队,硬要把自己包装成”元宇宙厨房解决方案”。

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卖煎饼的大姐。有天她突然在摊位上贴了个二维码,下面写着”数字化餐饮新零售”。我问她啥意思,她咧嘴一笑:”就是可以微信支付了。”

(五)

创业教父们总爱说”要all in”,但现实是,那些背着房贷的80后、养着二胎的90后,早就学会了在理想与现实间走钢丝。我认识个做跨境电商的哥们,白天谈着千万融资,晚上偷偷在闲鱼倒卖显卡——他说这是”对冲创业风险”。

或许这才是真实的前线:没有破釜沉舟的悲壮,只有精打细算的生存智慧。就像我楼下那家奶茶店,招牌写着”互联网+新茶饮”,柜台下面压着的却是个体工商户纳税指南。

(六)

有个投资人跟我说过句大实话:”现在最好的创业项目,是教别人怎么创业。”你看那些知识付费平台,最火的永远是从0到1这类课程。这就像1849年的旧金山,真正发财的是卖铲子的人。

有时候半夜刷朋友圈,看到前同事又在晒融资喜报,配文”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我总会想起他上个月私下问我:”你们公司还招35岁以上的产品经理吗?”

(七)

说到底,创业前线早就从改变世界的热血战场,变成了大型真人秀现场。我们都在扮演着”颠覆者”的角色,心里盘算的却是下个月房租。就像老陈的有机鸡蛋生意,包装盒上印着”农业4.0″,发货单上写的却是”滞销农产品清仓处理”。

或许某天,当我们不再把创业当成勋章,而是看作份普通工作的时候,才算真正读懂了这场游戏。就像那个卖煎饼的大姐说的:”什么新零售旧零售,能把饼卖出去就是好零售。”

(后记)

写完这篇文章,收到老陈的微信:”鸡蛋要吗?给你员工价。”我回了句:”来两箱,开发票要写’区块链生态孵化用品’。”他发了个捂脸笑的表情——看,这就是我们这代创业者的默契。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011/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7小时前
下一篇 7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