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抿着威士忌突然冒出一句:”你说现在这些资本管理公司,名字里都爱带个’尚’字或’融’字,听着挺高大上,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这话让我愣了半天——是啊,当金融成为数字游戏,资本变成冷冰冰的符号时,我们是不是该重新思考所谓”资本管理”的真正含义?
记得三年前参与某个新能源项目尽调,会议室里坐满了西装革履的投资人。当创业者讲到技术突破时眼睛发亮,某位投资人却打断问:”直接说ROE能到多少?”那个瞬间,我清楚地看见创业者眼里的光暗了下去。这种场景在资本圈太常见了——我们总在计算数字,却忘了数字背后是活生生的人和他们倾注心血的梦想。
尚融资本这类机构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像极了当代金融体系的隐喻。一方面他们确实在资源配置中扮演重要角色(去年帮某生物医药企业解决的资金困境就是明证),但另一方面,当资本过度追求标准化、可量化时,很容易陷入”用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的陷阱。有次我翻看某机构的投资条款清单,整整28页的风控条款里,居然没有一条是关于”如何保护创业者的初心”。
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的那句俏皮话:”当事实改变时,我会改变想法。您呢?”现在的资本市场似乎陷入某种路径依赖——过度依赖财务模型,却轻视了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价值。就像你看尚融官网那些光鲜的案例展示,永远都是增长率、退出倍数、IRR这些指标,但从来不会说某个项目曾经让多少个家庭实现了梦想,或者某个技术突破给行业带来了怎样的变革。
有意思的是,最近接触的几位年轻投资人开始展现出不同特质。有个95后项目经理为了考察农业项目,真的在宁夏农场住了两周,回来时带着满手老茧和一份颠覆传统尽调报告的洞察。她说:”财务报表会说谎,但土地不会。”这种带着体温的资本判断,或许才是资本管理行业最需要的进化。
当然我并不是在浪漫化资本运作——金融的本质风控和回报要求从来都不该被忽视。但当我们谈论”尚融”这样的机构时,或许应该超越冷冰冰的管理规模数字,去关注他们是否在资本效率和人文价值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就像好的酿酒师知道,除了精确的发酵参数,更需要懂得等待时机的耐心和尊重风土的谦卑。
临走时老王醉醺醺地拍着我肩膀说:”知道为什么我投的那个咖啡馆能活过疫情吗?不是因为财务模型多完美,而是创始人每天给医护人员免费送咖啡。”你看,资本的温度,有时候就藏在这些看似不理性的坚持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