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北京金融街的工商银行网点遇到一位中年客户。他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张闪耀的金色卡片,语气中带着几分炫耀:“这可是财富理财金卡,额度五十万起步。”那一刻,他脸上浮现的满足感让我恍惚——仿佛那张薄薄的塑料片不是银行卡,而是通往上层社会的通行证。
但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过度神话了这类“身份象征”?
工行推出财富理财金卡的本意,显然是瞄准中产及以上客群。不得不说,它的权益设计确实巧妙:专属理财经理、机场贵宾厅、手续费减免…这些福利堆叠起来,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心理暗示:持卡即成功。然而有趣的是,我周围至少三位持卡人的实际年收入根本达不到工行官方宣称的“高净值”标准。他们或是通过临时搬砖存钱办卡,或是利用银行某个季度的宽松政策钻了空子。
这让我想起消费主义最经典的陷阱——我们追逐符号价值远胜于使用价值。某种程度上,这张金卡和年轻人追捧的限量版球鞋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通过外部标签来填补内在的身份焦虑。最讽刺的是,真正拥有百万级资产的人,反而很少主动出示这类卡片。他们的财富早已不需要银行卡片来背书。
从风控角度观察更值得玩味。工行近两年大力推广此卡,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焦虑。当支付宝的余额宝和微信的零钱通能用更低门槛提供接近的收益率时,银行不得不把“专属服务”“尊享体验”这类软性价值包装成核心竞争力。但说实话,所谓“专属理财经理”到底能提供多少增值服务?我一位在某股份制银行私行部的朋友私下吐槽:“90%的所谓定制化方案,不过是把标准产品组合换个名字重新推送。”
当然我并非全盘否定这张卡的价值。对于需要频繁进行大额跨境转账的企业主,或是常年出差需要机场服务的商务人士,它的实用性的确存在。但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普通人被卷入这场“伪精英”游戏——有人为了维持卡片资格,不得不把应急资金锁定在低收益理财中;有人甚至刻意增加消费频次,就为了不让这张“身份卡”降级。
金融工具本该服务于人,现在却异化为反向奴役的枷锁。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自己和银行产品的关系:当你需要刻意维持某个金融产品的等级时,真正被收割的恐怕不是利息差,而是你的心智和自由。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我注销了自己抽屉里尘封两年的某行白金卡。解脱感远大于失落——原来真正的财富自由,始于卸下那些他人定义的“成功”标签。)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