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798艺术区撞见那场创业路演时,我差点把手中的冰美式笑喷出来。台上西装革履的95后CEO正用PPT描绘着”改变世界”的蓝图,台下评委们频频点头的模样,让我想起小区门口围着投食大爷转圈的流浪狗——这个刻薄的联想突然让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患上了”创业大赛PTSD”。
三年前我带队参加”青创杯”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当时我们团队开发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靠着用神经网络识别奶茶杯的技术,成功斩获银奖。颁奖晚宴上投资人递来的香槟还在冒泡,隔壁获奖团队却已经因为股权分配问题在洗手间打了起来。这种魔幻现实主义,恐怕连马尔克斯都写不出来。
现在复盘才明白,创业大赛本质上是个精心设计的认知战。评委们嘴上说着”看重商业模式”,身体却很诚实地为”故事性”买单。去年某高校的获奖项目把校园二手交易包装成”碳积分社交生态”,这种新造词行为艺术居然真骗到了天使轮。我采访过那位创始人,他私下承认连BP里的TAM(总可服务市场)数据都是百度搜的——”反正评委也不会真的去查”。
但最吊诡的莫过于大赛的幸存者偏差。媒体总爱报道那些从大赛走出的独角兽,却没人统计过获奖项目的三年存活率。我通过某创投机构朋友拿到组数据:2019年长三角地区36个省级以上获奖项目中,能走到B轮的不到8%。更讽刺的是,活得最久的反而是个优秀奖得主——他们当初因为”商业模式不够性感”被评委嫌弃,结果靠给政府做数字化改造闷声发了财。
这些年在创投圈浸淫,我逐渐总结出大赛的”三幕剧”潜规则:第一幕要贩卖焦虑(比如”95后已经不会垃圾分类了”),第二幕要制造幻觉(”我们的AI算法准确率99.9%”),第三幕必须画大饼(”预计三年占领30%市场份额”)。去年担任某赛事评委时,我故意给个讲大实话的团队打了最高分——他们坦白说”就是想赚点钱”,结果被组委会以”缺乏格局观”为由悄悄调低了排名。
当然也有真金。去年认识个做农业物联网的团队,拿奖后拒绝所有媒体采访,蹲在宁夏大棚里调了八个月传感器。最近听说他们的虫情预警系统帮农户减少了60%农药使用,这种项目才配得上奖杯的重量。可惜现在的创业大赛越来越像娱乐圈选秀,评委们追捧的是会”造浪”的弄潮儿,而不是默默补网的渔夫。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什么是”获奖级”创业。当某个团队展示的PPT出现错别字却坚持用实测数据说话,当路演者坦言”还没想清楚盈利模式”但展示了老茧密布的产品原型,这些反套路的瞬间反而更接近创新的本质。就像那个在答辩现场拆穿评委”您说的痛点其实不存在”的愣头青,虽然当场被打了最低分,后来却收到了在场五位投资人的私下邀约——商业世界的黑色幽默,往往藏在聚光灯照不到的阴影里。
下次再看到那些金光闪闪的获奖名单时,建议你先去查查他们工商注册的社保缴纳人数。真正的创业故事,通常写在税务局的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上,而不是大赛的新闻通稿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