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798艺术区的一家咖啡馆,我遇到了一个有趣的年轻人。他正在向朋友展示他最新开发的”数字排毒”服务——帮客户管理社交媒体账号,每周只发一条精选内容,其余时间完全离线。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信息爆炸、物质过剩的时代,真正的创业机会或许恰恰藏在”减法”里。
当所有人都在做加法时,减法就是蓝海
大多数创业导师会告诉你:年轻人创业要抓住风口,要追逐增长,要快速扩张。但说实话,这种论调已经让人耳朵起茧了。我见过太多创业者像无头苍蝇一样追逐所谓的”热门赛道”,结果只是在红海里多添了一具尸体。
我表弟去年就犯了这个错误。看到直播带货火,立刻贷款50万搭建直播间,结果三个月后亏得连声卡都卖了。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蒂博尔·西托夫斯基在无快乐的经济中的观点——现代社会的核心矛盾不是供给不足,而是选择过剩。
稀缺性重构:从物质到体验
现在的年轻人创业,与其想着”做什么”,不如思考”不做什么”。我认识一个95后女孩,她在上海做”极简衣橱顾问”,帮客户将衣物控制在33件以内,收费每小时800元。听起来荒谬?但她的预约已经排到三个月后。
另一个案例是深圳的”慢科技”工作室。他们开发了一款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手机,屏幕只有2.4英寸,售价却高达2999元。创始人小王告诉我:”我们卖的不是功能,是注意力主权。”这话虽然有点装,但确实戳中了当代人的痛点。
反规模化的机会
传统商业教条告诉我们:要规模化,要标准化。但或许新一代创业者需要学会”反规模化”思考。我最近投资的一个项目就很典型——”城市隐居计划”。他们在北京二环内的胡同里改造了10间不足15平米的迷你工作室,没有WiFi,只有纸笔和茶具。会员费每月5000元,却吸引了不少创意工作者。
这种商业模式注定做不大,但利润率高达70%。更关键的是,它创造了一种数字化时代的”稀缺体验”。就像我那位做私房菜的朋友说的:”现在最奢侈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和谁吃、怎么吃。”
创业即修行:寻找商业与意义的平衡点
年轻人创业最危险的不是失败,而是成功得太快。我见过太多年轻创业者一夜爆红后迅速迷失。所以我现在更看重那些”慢创业”项目——可能增长曲线不那么漂亮,但有扎实的社会价值。
比如我学弟做的”代际对话实验室”,组织00后和60后进行深度对谈。商业模型?目前还在摸索。但每次活动后参与者眼里的光,让我相信这比又一个外卖代运营平台有价值得多。
结语:在解构中重建
回到开头那个做”数字排毒”的年轻人。上周他告诉我,最近接了个大单——帮一位互联网高管管理六个社交媒体账号。”最讽刺的是,”他苦笑着说,”我的服务越受欢迎,我自己就越离不开手机。”
这或许就是当代创业的悖论:我们既要解决现代性问题,又不可避免地成为系统的一部分。但正是这种张力,让创业这件事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魅力。所以年轻人要创什么业?我的建议是:找到那个让你既痛苦又兴奋的平衡点,那里通常藏着真正的机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