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在一家24小时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典型的创业”偶遇”——一个穿着格子衬衫的年轻人”恰好”坐在了某知名风投合伙人的邻座,然后”不经意”地聊起了自己的项目。那位合伙人礼貌地听完后,留下了一张名片,但我知道那张名片最终会躺在某个抽屉的角落积灰。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我自己那段疯狂”撒网”的日子。当时我把BP(商业计划书)群发给所有能找到的投资人邮箱,结果除了几个自动回复外,几乎全军覆没。直到后来我才明白,找投资人这件事,与其说是”寻找”,不如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被找到”。
投资人不是猎物,而是同样饥渴的猎人。这个认知颠覆了我对融资的整个理解。好的投资人每天都在焦虑地寻找下一个明星项目,他们的职业危机感可能比创业者还要强烈。问题在于:为什么要是你?
我记得硅谷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最好的项目从来不是主动找上门的。这话虽然极端,但道出了一个残酷事实:被动比主动更有效。这不是教你玩欲擒故纵的把戏,而是强调建立”可被发现的优势”比四处推销重要得多。
我认识的一个做SaaS的朋友就用了个很妙的方法。他没有直接联系投资人,而是在产品内测阶段故意”泄露”了几个邀请码到投资人常出没的创业者社群。两周后,三个顶级机构的投资经理主动找上门来,因为他们从用户体验中直接感受到了产品的价值。这种”间接展示”比任何路演都有效。
说到路演,现在各种创业大赛和Demo Day已经变成了某种行为艺术。台上五分钟的演讲被排练得像百老汇演出,每个创业者都学会了用同样的手势强调”万亿级市场”。但真正懂行的投资人告诉我,他们最警惕的就是这种过度包装的项目。”如果一个创始人能把五分钟讲得精彩绝伦,我反而要担心他是不是把时间都花在排练上而不是产品上。”一位投资人曾这样对我说。
最有效的融资往往发生在非融资场景。我的一位做教育科技的朋友是在接送孩子时和另一个家长聊出了投资;另一个做餐饮系统的团队是因为投资人偶然在他们合作的餐厅里体验到了他们的产品。这些看似偶然的背后,是创业者把业务本身做成了最好的广告。
当然,这不意味着你要守株待兔。主动出击的策略应该是:成为某个小圈子里的必选项。找到你所在领域最活跃的3-5个线下社群,不是去发名片,而是去解决实际问题。投资人最信任的不是演讲者,而是那些被其他创业者频频提起的”那个能解决问题的人”。
融资寒冬时期,我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整天抱怨”投资人没眼光”的创业者,往往自己的产品也乏善可陈;而真正埋头打造用户价值的团队,即使用最笨的方法,也会被资本发现。这或许印证了那个老生常谈却总是被忽视的真理:最好的融资策略,就是做一个值得投资的项目。
所以下次当你准备群发BP前,不妨先问问自己:如果明天投资人突然消失,这个项目还值得做下去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找到投资人可能只是延长了失败的痛苦而已。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