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剧的幻觉:当热血鸡汤遇上现实的冷水
上周三凌晨三点,我被一通电话惊醒。电话那头是我在创业孵化器认识的老王,他正用沙哑的声音说:”兄弟,我把房子抵押了。”我瞬间清醒——这已经是今年第三个因为看创业剧热血沸腾,然后一头扎进互联网红海的”连续剧创业者”了。
一、滤镜下的创业江湖
现在的创业题材电视剧,活脱脱是给现实蒙上了一层美颜滤镜。主角们永远穿着设计师款西装在共享办公空间里喝手冲咖啡,会议室白板上随手画几笔就能拿到千万融资。这种场景让我想起去年参加的一场路演,有个小伙子直接照搬创业时代里的桥段,结果被投资人问”你的技术壁垒在哪里”时,愣是憋出了句”我们的APP图标会发光”。
最魔幻的是这些剧里的时间线。主角上午还在城中村吃泡面,下午就坐在陆家嘴的落地窗前签对赌协议。现实中的创业者们呢?我认识个做SaaS的团队,光等FDA认证就等了427天,期间创始团队轮流开网约车维持生计。
二、被神化的”车库神话”
创业剧最爱贩卖的幻觉,就是那个被嚼烂的”车库神话”。仿佛只要有几个名校毕业的年轻人,在车库里捣鼓几天电脑,下一个扎克伯格就会横空出世。但真实的创业故事往往充满令人尴尬的细节:
– 那个号称”重新定义社交”的APP,其实第一版代码是创始人在网吧通宵写的
– 融资PPT里高大上的”生态闭环”,最初只是把两个开源程序拼在一起
– 媒体报导的”战略性亏损”,实际上是创始人忘了给服务器续费
我特别记得有个做智能硬件的团队,原型机在Demo时突然播放起最炫民族风——他们的蓝牙模块用的是某宝9块9包邮的拆机件。
三、幸存者偏差的狂欢
这些剧集最危险的地方,是把幸存者偏差包装成普世真理。它们不会告诉你:
– 90%的创业公司在头18个月就会消失
– 那些融资新闻里光鲜的数字,可能要除以10才是真实到账金额
– 所谓的”合伙人决裂”戏码,80%是因为谁该去楼下拿外卖引发的
有个讽刺的现实:我认识的成功创业者,反而最讨厌看创业剧。”就像用甄嬛传学职场生存,”某上市公司的CEO跟我说,”除了学会怎么死得快,没什么实际价值。”
四、我们需要怎样的创业叙事?
或许我们应该期待这样的剧集:
– 主角在第七次迭代时发现天使投资人跑路了
– 技术骨干被大厂挖角时的真实挣扎
– 面对腾讯”像素级抄袭”时的无力感
就像我认识的那位女性创业者说的:”要是剧里能演演怎么应付工商突击检查,怎么跟物业扯皮电费,那才算真正的创业指南。”
深夜的咖啡厅里,老王突然问我:”你说我们这种人,是不是就像追着自己尾巴的狗?”玻璃窗映出他眼里的血丝,也映出对面写字楼通明的灯火。那里有无数个正在上演的真实创业故事——没有蒙太奇,没有背景音乐,有的只是不断修改的商业计划书,和凌晨四点 UberEats 的订单记录。
或许真正的创业精神,从来就不是电视剧里那些高光时刻,而是在每个想要放弃的深夜,依然选择打开电脑修改代码的那个决定。至于那些光鲜亮丽的创业剧?就当是给现实主义者的一剂致幻剂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