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VC的朋友喝咖啡,他指着窗外那些举着自拍杆直播的年轻人说:”看,他们一小时的打赏收入,可能比某些巴菲特持有的传统企业单店月利润还高。” 这句话像根刺一样扎在我脑子里——在这个算法驱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巴菲特那套”买下整个公司”的价值投资哲学,是不是正在变成博物馆里的古董?
我父亲是巴菲特的忠实信徒。2008年金融危机时,他抵押了房子全仓银行股,当时所有亲戚都说他疯了。但五年后家族聚会时,他晃着红酒的样子活像华尔街之狼里的迪卡普里奥。这种戏剧性的逆袭,现在恐怕很难复制了——不是因为我们变笨了,而是游戏规则彻底变了。
巴菲特最著名的比喻是”护城河”,但如今护城河里游的都是加密货币的鲸鱼。看看那些估值百亿的独角兽,很多根本不需要护城河,它们直接在天上飞。我曾试过用现金流折现模型给某家元宇宙公司估值,算到第三年就发现自己在做现代炼金术。当企业价值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效应和想象力时,财报上的数字反而成了最无趣的注脚。
不过有意思的是,巴菲特最近开始买科技股了。这老头嘴上说着不懂科技,身体却很诚实。我猜他深夜看苹果财报时,大概也会偷偷下载TikTok研究年轻人为什么愿意为虚拟礼物付费。这种矛盾恰恰暴露了价值投资最迷人的内核——不是死守教条,而是对”价值”本身的永恒追问。
有个反直觉的观察:巴菲特最大的贡献可能不是赚钱方法,而是提供了一种对抗群体性癫狂的心理疫苗。在NFT炒到天价时,在元宇宙地产泡沫破裂时,我总会想起他那个”别人贪婪我恐惧”的破句子。虽然从没完全照做,但至少会在按下购买键前多问自己一句:这到底是投资,还是高级赌博?
最近重读滚雪球时突然意识到,巴菲特最厉害的或许不是找到湿雪和长坡,而是他永远握着铲子的手——从纸质报表到Bloomberg终端,从纺织厂到云计算,这老头本质上是个永不掉线的学习机器。所以别急着给价值投资写讣告,它只是在等我们更新对”价值”的定义。
说到底,投资终究是场关于人性的游戏。当算法能在一微秒内完成千次交易时,人类最大的优势反而是慢下来的勇气。就像我父亲至今仍坚持手写投资笔记,纸页边角沾着的咖啡渍,或许比任何AI回测都更接近投资的本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