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三里屯的精品咖啡馆又撞见了李丰。他还是老样子——深色毛衣袖口沾着一点咖啡渍,面前摆着台已经磨损了边角的MacBook,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图表几乎要溢出屏幕。我端着燕麦拿铁犹豫要不要打招呼时,他忽然抬头咧嘴一笑:“正好,来帮我看看这个数据曲线像不像2015年的共享单车死亡螺旋?”
这种突如其来的思维跳跃就是李丰最让人着迷又头疼的特质。作为最早押中字节跳动的投资人之一,他总能把看似不相干的事物扯到一起,像用毛线团逗猫般玩弄着商业逻辑。但你要真以为他是靠玄学投资就错了——这人电脑里存着过去十年所有消费赛道的供应链成本变动曲线,连包装箱瓦楞纸的价格波动都能倒背如流。
有次喝多了威士忌,他靠在吧台边说:“知道投资人最致命的幻觉是什么吗?是觉得自己在牌桌旁玩德州扑克。”当时他转动着冰球,玻璃杯壁凝结的水珠像极了K线图上跳动的数据,“其实我们都在麻将馆里——既要盯着对家喂牌,又要防着上家截胡,还得算着海底捞月的那张牌到底在谁手里。”
这种诡异的比喻常让初次见面的创业者发懵。去年某个做植物肉的小伙子在路演时,被李丰盯着投影仪突然提问:“你实验室里培养细胞的培养基,和妇产科医院试管婴儿用的是一套供应商吗?”全场静默三秒后,他自顾自点头:“这就对了,生命科技和食品科技迟早要共享脐带。”
但最让我脊背发凉的是他去年冬天的预言。当时所有人都在追捧元宇宙地产,李丰却突然在朋友圈发了张雪地里麻雀啄食的照片,配文写着:“当虚拟世界的颗粒度超过视网膜分辨率,物理世界的粗糙反而会成为奢侈品。”果然三个月后,他投资的露营装备品牌估值翻了四倍。
或许真正的投资嗅觉根本不是分析模型能训练的。就像他总说的——商业计划书里最真实的部分永远是创始人指甲缝里的油墨渍,因为那意味着他凌晨四点还在亲手改包装设计稿。有次聊到尽调方法论时,他忽然笑出声:“你们都在看报表第三页的毛利率,我却在闻会议室的空气湿度——空调开太足的公司,通常现金流都紧张。”
离开咖啡馆时暮色已沉,李丰的电脑屏幕还亮着某家脑机接口公司的EEG波形图。他忽然喊住我:“你觉得人的焦虑脑电波频率,会不会和服务器宕机前的电流杂波是同一个频段?”路灯在他镜片上反射出流动的光斑,像极了数据洪流里挣扎的预言家。
或许这就是顶级投资人的诅咒——看什么都像隐喻,连生活本身都成了永远滚动的投资备忘录。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