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一家创业咖啡馆里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创始人。他兴奋地向我展示他的产品原型——一款号称能“彻底改变年轻人社交方式”的App。界面炫酷、功能新颖,甚至还有AI驱动的“情绪匹配”算法。但当我问他:“用户为什么非用这个不可?”时,他愣了一下,然后说:“因为……它很酷?”
那一刻,我意识到,许多创业者的产品设计,本质上是在为自己造梦,而非为用户解决问题。
1. 用户不关心你的“颠覆”,只关心自己的痛点
太多创业产品死于一个致命假设:“如果我把东西做得很酷,用户自然会来。” 但现实是,用户根本不在乎你的技术有多先进、设计有多前卫——他们只在乎一件事:这玩意儿能让我少受点罪吗?
举个例子,Airbnb早期的成功,不是因为它的界面比酒店预订网站更漂亮,而是因为它解决了两个核心痛点:“住酒店太贵”和“我想体验本地生活”。而许多模仿者失败的原因?他们把精力全花在了“如何让房源照片更艺术”上,却忘了问问:“用户到底为什么需要我?”
产品设计的黄金法则:
– 先找到那个让人咬牙切齿的问题(比如“点外卖永远选不出吃什么”)。
– 然后提供最不费脑子的解决方案(比如“随机盲盒套餐”)。
– 最后,再考虑怎么把它做得“酷”。
2. 功能越少,用户越爱
我见过一个团队,他们的第一版产品塞进了17个功能,理由是“不能让用户觉得我们不够全面”。结果?用户打开App后直接懵了,三秒内退出,再也没回来。
人性的真相是:
– 用户讨厌做选择。
– 用户懒得学习新东西。
– 用户只会用你产品的20%功能,剩下80%都是开发者的自我感动。
微信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恰恰因为它早期极其克制——就是一个聊天工具,连朋友圈都是后来才加的。而许多失败的产品,往往死于“功能肥胖症”——总怕不够,于是拼命塞,最后变成一锅谁也吃不下的乱炖。
所以,砍功能比加功能更需要勇气。
3. 数据会说谎,但用户不会
很多创业者沉迷于数据:“我们的留存率提高了0.5%!”“日均使用时长增加了2分钟!” 但数据有时候是最狡猾的骗子——它不会告诉你,用户可能只是因为你的弹窗太烦人而被迫多停留了几秒。
真正的产品洞察,往往藏在那些未被数据化的细节里:
– 为什么用户总在某个页面犹豫?
– 为什么他们宁愿截图分享,也不肯用你内置的“一键转发”?
– 为什么客服收到最多的投诉是同一个问题?
我认识一位做教育产品的创始人,他每周会随机给10个用户打电话,就问一个问题:“你上次用我们产品时,哪个瞬间让你想骂人?” 这种“自虐式调研”,反而让他挖出了几个关键体验漏洞,而数据分析完全没捕捉到。
4. 最好的设计,是让用户感觉不到设计
苹果的MagSafe充电器为什么让人上瘾?不是因为它有多高科技,而是因为它解决了“对准插口”这个微小但真实的痛苦。
伟大的产品设计,往往低调到近乎隐形:
– 支付宝的“扫码付款”不需要思考。
– 抖音的“上滑切换”符合手指的自然动作。
– 甚至美团外卖的“再来一单”按钮,都是在减少用户的决策负担。
反观某些创业产品,非要搞什么“创新交互”——滑动解锁要划对角线、确认订单得摇一摇手机……用户只会觉得:“你们是不是闲得慌?”
结语:创业产品的终极考验
说到底,创业之星的产品设计,不是在比拼谁的技术更炫、谁的UI更潮,而是在回答一个朴素的问题:“用户会因此过得更好一点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哪怕你的PPT再华丽、融资故事再动听,最终也只是又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闪亮,但转瞬即逝。
所以,下次当你兴奋地构想下一个“颠覆性产品”时,不妨先问问自己:
1. 这个问题真的存在吗?
2. 我的解法是最简单的吗?
3. 用户会用脚投票,还是用脚逃跑?
想清楚这些,或许比写10份商业计划书更有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