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咖啡,他盯着我的脸突然冒出一句:”你用的防晒霜成色不错,是珀莱雅那款羽感吧?”我愣了一下——这家伙平时只看K线图,什么时候对美妆成分这么敏感了。他晃着咖啡杯笑道:”现在看财报比看配方表还勤快,毕竟他们家股价这两年比茅台还坚挺。”
这个场景突然让我意识到,珀莱雅的投资者关系正在经历某种奇妙的蜕变。曾经我们谈论国货美妆,总带着几分”物美价廉”的怜悯,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当你在股东会上看到穿着实验室白袍的研发总监和西装革履的基金经理用同一套语言体系讨论烟酰胺浓度和净资产收益率时,某种新的商业范式正在破土而出。
有意思的是,珀莱雅似乎刻意保持着某种”矛盾的平衡”。一方面在财报电话会议里大谈”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7%””专利壁垒构筑”,另一方面又在直播间里让主播演示怎么用双抗精华搭配早C晚A。这种既要让华尔街看懂又要让小镇青年买账的双轨策略,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杂技演员——左手抛接资本市场的预期管理,右手还要稳稳托住消费市场的情绪价值。
但最让我警惕的,是突然冒出来的”国货叙事陷阱”。现在所有券商研报都在重复同一个故事:Z世代文化自信+供应链优势+渠道革命=无敌商业模式。这个逻辑链条完美得让人不安。记得去年参加他们的一场业绩说明会,当CFO用激光笔指着PPT上陡峭的营收曲线时,后排有个投资人突然提问:”你们怎么确保不会成为下一个完美日记?”会场瞬间的寂静比任何回答都更有说服力。
或许真正的投资者关系,早已超越了传统IR部门的职责范畴。当小红书上的种草笔记能直接影响次日股价波动,当李佳琦直播间里某句口播能引发机构调仓,珀莱雅实际上在运行着两套并行的资本沟通系统:一套用SEC规定的语言在交易所公告里描述未来,另一套用emoji和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重塑当下。
我特别注意到他们最近开始把ESG报告做得像美妆教程——用可回收包装数据搭配产品开箱视频,用女性员工占比统计衔接代言人公益广告。这种用资产负债表讲品牌故事的能力,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消费品公司的估值逻辑。毕竟当00后投资者因为认同品牌价值观而买入股票时,DCF模型可能真的不如一条爆款短视频有说服力。
不过话说回来,当我在深夜刷着珀莱雅股吧里那些一边讨论K线形态一边交流刷酸经验的帖子时,突然觉得这个时代的资本叙事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有趣。也许下次股东大会该考虑在李佳琦直播间同步开个分会场?毕竟现在决定股价的,可能不仅是持仓百万的机构大佬,还有那些守着零点抢券的”股东消费者”们。
(注:本文基于公开信息观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美妆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话现在居然能同时适用于脸和钱包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