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市中心,看到广大银行那座气派的玻璃大厦外墙新装了巨幅LED屏,滚动播放着”普惠金融”的广告。我站在对面咖啡馆门口,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暴雨天,我浑身湿透地冲进他们支行申请创业贷款时,那个客户经理用两根手指捏着我皱巴巴的财务报表时的表情。
说起来很有意思,我们这代人对银行的感情总是矛盾的。一方面觉得这些金融机构冷冰冰得像保险柜,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它们。广大银行最近在推的”智慧柜台”让我想起去年在东京见过的机器人寿司店——技术确实先进,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他们的AI客服能准确报出我的账户余额,却听不出我上个月因为母亲住院手术而产生的焦虑语气。
我最欣赏的其实是他们偶尔展现的”人性化失误”。比如上周三,柜台那位新来的实习生手忙脚乱地多盖了一个章,慌慌张张道歉时额头都在冒汗。这种真实的慌乱反而比完美无缺的智能系统更让人安心——至少证明背后还是活生生的人。现在每次去办理业务,我都会特意观察那些员工制服领口是否整齐,指甲油是否斑驳,这些细节比任何广告都更能反映一家银行的真实状态。
有意思的是,广大银行最近开始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发力。我家楼下那间开了十年的面馆老板老李,上个月居然真的通过他们的新系统贷到了装修款。不过当我仔细看合同条款时发现,所谓的”普惠”利率其实藏着不少猫腻。这让我联想到动物园里喂食的老虎,看似温顺地吃着投喂,但尖牙始终还在。
他们的手机银行APP更新后增加了情感化表情包,转账成功时会跳出来个撒金币的小动画。产品经理可能觉得这样很亲切,但当我深夜忙着给供应商结款时,那个蹦跳的卡通人物简直像个不合时宜的玩笑。金融科技越是追求”人性化”,反而越暴露出对真实人性的误解。
有时候我觉得,像广大银行这样的传统金融机构,就像个学着跳踢踏舞的巨象。每个动作都经过精密计算,每块肌肉都调动得符合规范,但就是缺少街头舞者那种随性的活力。他们实验室里那些行为经济学家可能永远想不通,为什么精心设计的”暖心服务”比不上柜台大姐随口一句”今天降温了,您外套够厚吗?”
最近他们开始搞社区银行,把支行一角改成咖啡书吧。上周我去试了他们的拿铁,意外地发现拉花居然挺专业。端着咖啡坐在真皮沙发上,看着窗外行色匆匆的人群,突然觉得金融的本质或许从来不是那些冰冷的数字,而是这种让人稍作停歇的片刻安宁。
也许某天,当他们的系统能识别出客户颤抖的声线背后的困境,当他们的算法能理解有些人宁愿多付利息也要保住尊严时,这些金融巨兽才真正学会了人类的舞蹈。至于现在嘛,我倒是建议他们的产品经理都去楼下面馆吃碗牛肉面——听听老李们是怎么用最朴素的智慧,理解那些写在合同细则里的金融语言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