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行
上周路过老城区,发现街角的张银行终于还是关门了。卷帘门拉到底,玻璃上贴着“旺铺招租”的白纸,被雨打湿后皱成一团,像极了老张那张总是愁眉不展的脸。
老张其实不姓张,姓李。但这条街上的人都叫他“张银行”——因为他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下午四点,准时搬个小马扎坐在杂货店门口,把一天收来的零钱按面额分类,用橡皮筋捆成一摞摞,再对着账本嘀嘀咕咕算上半个钟头。街坊邻居缺零钱换整钱、临时借个三五十块应急,都找他。久而久之,“要借钱找老张,比银行还稳当”成了巷子里的顺口溜。
但老张的“银行”终究敌不过时代。去年社区搞数字化示范街,每家店铺都贴着蓝色二维码,连卖烤红薯的大爷都挂上了扫码枪。只有老张坚持收现金,说“纸币摸得着重量,数字跳来跳去像闹鬼”。结果呢?年轻人嫌麻烦不再光顾,隔壁奶茶店老板偷偷告诉我,老张去年冬天连取暖费都欠了三个月。
最讽刺的是,上个月街道办还给老张颁了个“诚信经营示范户”的玻璃奖牌——当时他已经收到房东的退租通知。授奖那天,老张把奖牌和捆好的零钱并排放在柜台上,苦笑着说:“我这辈子最讲信用,可现在连信用都能扫码借了。”
老张的困境让我想起父亲那代人的执念。他们相信实体经济的重量感,相信面对面的承诺,甚至相信皱巴巴的纸币比冷冰冰的数字更有温度。但这种信任正在被算法重构:你的信用分数取决于手机里的消费记录,而非街坊三十年的口碑。
或许老张们注定要被淘汰。但当我看着空荡荡的店铺时,突然觉得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家杂货店,而是一种笨拙却珍贵的人际契约——那种需要眼神交汇、手指触碰、甚至可能为五块钱拉扯半天的温度。数字支付当然高效,但永远不会有人因为你欠账三天而拎着擀面杖上门骂街,也不会在还钱时硬塞给你两个刚进的橘子。
老张的卷帘门下还卡着半截粉笔头,估计是他孙子上次来画的涂鸦。我蹲下身仔细看,歪歪扭扭写着“爷爷银行最棒”。不知道等这孩子长大,还会不会记得世界上曾有一种银行,它的金库是铁皮饼干盒,它的风控是街坊的闲话,它的利息是两颗水果糖。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