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的老同学阿强突然发来一条微信:”速看!汇正财经内部消息,XX股份下周必涨30%!”附带一个红色加粗的”绝密”水印的PDF文件。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收到类似的”内部消息”了——前两次的”必涨股”,一支横盘三个月,另一支在我买入后跌去了20%。
一、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涨停板”
记得2015年牛市时,几乎每个炒股群都在疯传某知名机构的”金股名单”。当时我在陆家嘴一家券商实习,亲眼目睹营业部门口的大妈们拿着手抄的代码清单,像抢购超市特价鸡蛋一样争相下单。结果呢?那份号称”百位分析师精选”的名单,跑输大盘12个百分点。
汇正财经的套路其实并不新鲜。他们深谙一个残酷的真相:在A股市场,散户要的不是真相,而是一个能让自己安心下注的理由。那些标注着”首席分析师力推”、”量化模型精选”的研报,本质上和赌场里的”必胜秘籍”没有区别——都是给焦虑的投资者一剂心理安慰剂。
二、研报背后的数字魔术
仔细拆解过十几份汇正财经的推荐报告后,我发现了几个有趣的把戏:
1. 选择性记忆:他们总在首页用醒目的红框标注”去年成功捕捉5只翻倍牛股”,却从不提及同期另外20支跑输大盘的推荐。
2. 时间障眼法:某次他们推荐的”月线级别买点”,在我追踪后发现,如果把推荐日期提前或延后两周,所谓的”完美买点”就会变成追高或抄底过早的案例。
3. 幸存者偏差:去年初他们同时推出三套组合策略,年底只大力宣传表现最好的那组,其余两组就像从未存在过。
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家彩票店——中奖号码公布后,总有人跳出来说”我早看出这几个数字有玄机”。股市里的”预言家”们,玩的不过是同样的把戏。
三、当”专业”成为表演艺术
有次参加某财经论坛,隔壁坐着位自称汇正出来的研究员。酒过三巡,他吐露真言:”你知道我们晨会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不是分析财报,是练习怎么把’可能’、’或许’说得像’一定’、’必然’。”
这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机构的推荐总爱用”黄金买点”、”历史机遇”这类充满确定性的词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模棱两可的观点没人转发,极端化的断言才能收割流量。某私募朋友说得更直白:”散户要的不是概率,是神话。”
四、一个韭菜的自我修养
经过多年市场毒打,我总结出三条血泪经验:
1. 警惕所有免费午餐:真正的内幕消息不会出现在群发邮件里。那些主动送上门的”财富密码”,往往标好了价格。
2. 建立自己的坐标系:就像不要靠星座运势找对象,别用别人的分析框架做投资。我现在的自选股列表旁边永远贴着便签:”这个决定是我自己做的吗?”
3. 与焦虑和解:市场永远有错过的好股票,就像人生永远有错过的机遇。那些天天晒涨停板的”老师”,可能只是在玩模拟盘。
上周我回复阿强:”要是真能涨30%,他们为什么不抵押房子满仓干?”消息显示已读,但再没回复。直到昨天,他发来新消息:”兄弟,有家新出的AI投顾平台…”
在这个全民理财的时代,最稳赚不赔的生意,或许就是贩卖发财梦本身。而上海汇正财经们,不过是这个古老行业的最新化身。下次看到那些金光闪闪的推荐报告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是在投资,还是在为别人的KPI买单?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