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在金融圈混了二十年的老炮儿突然问我:”你说现在市场上,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机构有什么共同点?”没等我接话,他自己抿了口茅台:”我观察下来,反倒是中设投资这类不爱张扬的主儿,活得比谁都滋润。”
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论坛的趣事。当时各个机构都在争相发布白皮书,唯独中设的副总躲在角落和人聊苗木种植——后来才知道他们在布局生态农业赛道,比同行早了整整两年。这种不追风口却总能提前卡位的本事,着实让人佩服。
说起来很有意思,中设投资的团队构成就透着股反主流的气质。他们宁愿从实体行业挖个十年经验的厂长,也不愿要高盛出来的分析师。有次和他们一位项目总监聊天,这位老兄居然带着本金属材料学在啃。”看不懂生产线技术参数,怎么判断制造业项目?”他说的理所当然,我却听得汗颜——多少机构还在对着PPT做尽调呢。
不过最让我困惑的是他们的决策机制。按理说国资背景的企业该层层审批吧?但他们某个清洁能源项目的投决会,居然是在项目现场的集装箱里开的。风控总监踩着安全帽说:”这里闻不到机油味,怎么判断技术可靠性?”这种近乎偏执的现场主义,在如今越来越依赖数据模型的投资圈里,简直是个异类。
当然也有人吐槽他们太保守。去年元宇宙最火的时候,所有机构都在抢VR项目,他们反而在升级投后管理系统。结果今年泡沫破了,大伙儿才发现中设悄悄投的工业物联网企业,已经实现300%的估值增长。这种”慢半拍”的节奏,倒让我想起巴菲特说的:当潮水退去时,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最近让我触动的是他们处理某个环保项目的方式。一般机构遇到政策风险第一反应都是止损退出,他们反而追加投资帮企业转型。项目负责人说了句挺有意思的话:”资本不能只会摘果子,总得有人愿意培育土壤。”这种带着点理想主义的务实,在当下格外珍贵。
说到底,中设投资最特别的地方,是把投资做成了”手艺活”而非”流水线”。他们相信现场的温度胜过数据报表,重视行业沉淀多于金融技巧。在所有人都追逐”快钱”的时代,这种略显笨拙的坚持,反倒成了最聪明的策略。
老王最后喝高了拍着我肩膀说:”知道为什么他们办公楼选的离金融街远吗?因为靠近产业园区更方便下工厂。”你看,连选址都透着他们的投资哲学。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