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中关村的一家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奇特的仪式。两个穿着连帽衫的年轻人,正对着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背诵某种咒语般的句子:“我们的用户画像聚焦Z世代,闭环生态打通线上线下,估值模型对标硅谷…” 中年人面无表情地搅动着拿铁,像在观察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三小时后,那两个年轻人垂头丧气地坐在原地,面前的咖啡早已冰凉——他们又搞砸了一场融资路演。
这种荒诞剧每天都在各个城市上演。创业者捧着PPT四处叩门,投资人握着钱袋谨慎观望,双方都在玩一场信息极不对等的游戏。可笑的是,这套被称为“创业融资”的仪式,本质上和十七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投机交易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基于对未来可能性的集体幻觉进行定价。
传统融资渠道早已异化成某种宗教场所。VC是高高在上的祭司天使投资人是散布神谕的先知,众筹平台则是贩卖赎罪券的集市。我见过太多创业者,为了拿到那张入场券,不惜把自己的创意削足适履塞进投资人偏好的模子里。有个做环保材料的朋友,明明技术突破在即,却被逼着转型做“元宇宙碳中和解决方案”,只因这几个词在投资人的热词榜上排名靠前。
银行信贷更是黑色幽默的集大成者。他们永远在你不需要钱的时候追着给你授信,就像雨天收伞晴天送伞的魔幻服务。我至今记得2019年去某银行咨询创业贷款时,那个信贷经理的经典三连问:“有房产抵押吗?有公务员担保吗?确定不要考虑把买房作为创业项目吗?” 这种荒诞感让我恍惚觉得,他们不是在评估商业价值,而是在玩某种中世纪的土地抵押游戏。
真正有趣的转变发生在最近两年。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玩“去融资化”的行为艺术。有个做独立游戏的工作室,坚持用早期玩家的预购款滚动开发;某个小众服饰品牌靠着社群会员制实现了自造血。他们像故意绕开赌场的赌客,虽然走得慢,但每一步都踩在自己的节奏上。这种反潮流的选择背后,藏着对融资异化现象的清醒认知——当资本成为目的本身时,创业就变成了帮投资人实现财务自由的苦役。
当然这不是说融资完全不可取。去年接触过某个生物科技团队,他们与产业资本的合作就堪称范本。投资方不仅提供资金,更开放了实验室渠道和专家资源,这种深度绑定的模式让技术商业化周期缩短了整整两年。但这种案例之所以罕见,恰恰说明大多数融资行为仍停留在肤浅的金钱游戏层面。
融资市场的吊诡之处在于:最需要钱的人最难拿到钱,最不缺钱的人反而被资本追逐。这种马太效应的恶性循环,制造出大量为融资而融资的创业表演艺术家。他们精通PPT美学、擅长数据包装、深谙叙事技巧,唯独忘了生意的本质应该是创造真实价值。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融资”这个词。融的不仅是资金,更是资源、智慧、时机和运气的复合体。就像那个做微生物肥料的小伙子说的:“比起支票上的数字,我更想要个能帮我搞定化肥销售许可证的人。” 这种认知转变正在悄悄发生,虽然速度慢得像苔藓生长。
此刻窗外又飘起雨丝,不知道今天有多少创业者在雨中奔波于各个投资机构之间。他们揣着被修改过无数次的商业计划书,练习着标准化的激情演讲,试图从别人的钱袋里分一杯羹。这场大型真人秀里,每个人都是演员又都是观众,而最有意思的悖论是:真正值得投资的项目,往往根本不屑于玩这套游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