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收到培训通知那会儿,我心里是有点抗拒的。又是PPT、又是产品说明会、又是话术演练——这套流程我太熟悉了,熟悉到能背出每个环节的槽点。但这次三天封闭式培训,却意外地让我重新思考了这个行业的本质。
培训第二天下午,讲师突然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客户最讨厌理财经理什么?”台下齐声回答:”推销产品呗。”讲师却摇头笑了:”不,他们最讨厌的是被当作数字对待。”
这句话像根针似的扎进我心里。我突然想起上个月流失的那个王阿姨。她账户里常年躺着八十多万,每次我给她推荐产品都是直奔主题:收益率、风险等级、封闭期。直到她销户那天才说:”小张啊,你推荐的都挺好,但你没问过我为什么这钱三年都不敢动——我儿子在国外读医,随时可能需要应急。”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这行最大的幻觉就是把人性封装成数据模型。
培训中最颠覆的环节是角色互换演练。我扮演72岁退休教师,对方用标准话术给我推荐私募产品。当她滔滔不绝讲年化收益时,我突然打断问:”如果我明早起床发现半身麻木,这钱能几分钟变成救命费吗?”那个95年出生的同事当场卡壳。这个刻意设计的”失控”环节,反而让我们触摸到理财真正的温度——它不该是冰冷的产品矩阵,而是嵌入生命周期的动态解决方案。
有意思的是,培训最后半天反而在教我们”慢下来”。老师要求每人分享最近看过的非专业书籍,有人提到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竟然引申出”客户关系不是猎杀而是共生”的讨论。这种看似跑偏的交流,反而让我想起上次给客户做养老规划时,偶然聊到百年孤独带来的死亡观变化,那次谈话最终让客户把定期存款改成了终身年金——你看,真正促成决策的,往往是数字之外的东西。
结业时导师说:”未来能活下来的理财师,要么变成AI替代不了的知心人,要么被AI替代。”回程高铁上我看着窗外飞驰的农田,突然觉得这个行业就像眼前的风景:我们总是沉迷于测量每块地的产出效率,却忘了庄稼需要的是阳光雨露而不是游标卡尺。
现在遇到新客户,我会多问一句:”您想象中十年后的某个普通周二,是怎样度过的?”这个问题往往能撬开比资产证明更真实的东西。毕竟理财终究是理人生,而人生从来不是Excel表格能计算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