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设备租赁的老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指着窗外的高架桥说:”你看这些挖掘机,十台里有六台的产权证可能都锁在裕国这类公司的保险柜里。” 这话让我突然意识到,融资租赁这个看似枯燥的金融工具,早已像毛细血管般渗透进中国实体经济的肌理。
裕国融资租赁这类公司最让我着迷的,是他们游走在”金融创新”与”监管套利”之间的微妙平衡。表面上他们做着”以租代购”的生意,帮企业解决设备更新的资金难题——这当然值得肯定。但深入观察后我发现,这个行业正在上演一场危险的变形记。
三年前我参与过一个冷链物流项目的融资方案,当时裕国给出的报价比银行低1.5个点,条件是要把价值3000万的冷藏车全部登记在他们名下。项目方王总私下跟我说:”这感觉就像把儿子过户给别人再租回来养。” 果然,后来疫情导致运输中断,租金晚交三天就被锁了GPS定位。这种所有权的游戏,本质上是用法律条款构筑的精密陷阱。
更值得玩味的是行业最近的风向转变。去年开始,不少租赁公司突然开始追捧光伏板和储能设备——这些贴着”绿色金融”标签的新宠。但某次行业论坛听到的实话让人心惊:他们看中的根本不是发电效益,而是因为这些设备难以转移藏匿,违约时更容易扣押处置。这种打着碳中和旗号的资产套利,暴露了资本逐利的冷酷本质。
我始终认为融资租赁行业存在人格分裂:一方面确实帮助了大量中小企业突破融资瓶颈(这点必须承认),但另一方面又异化成某些集团资本腾挪的工具。记得有家上市公司通过关联租赁公司做售后回租,把同一批设备反复融资了三次,财报上却显示负债率持续下降。这种财技游戏,让实体资产在账面上变成了可以无限增殖的幻影。
最近住建部推动设备更新改造的政策,本该是租赁行业的春天。但当我看到某些公司拿着低息政策资金,转头用更高的利率放给小微企业时,突然想起资本论里那句:”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 现在恐怕只要5%就足够了。
这个行业最需要的不只是风控模型迭代,更是价值认知的重塑。当租赁公司高管们在陆家嘴讨论资产证券化率时,河北某地的工厂主可能正在为延期三天的租金而抵押结婚戒指。这种认知鸿沟,或许才是金融与实体之间最深的裂缝。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手机弹出裕国发行新一期ABS的新闻。募资说明书中”赋能实体经济”的标语,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刺眼。)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