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个月斩仓离场时给我发了条微信:“这市场没法玩了,比赌场还邪门。”后面跟了个苦笑的表情。我没立刻回复,盯着屏幕上那片刺眼的绿,忽然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某券商大厦电梯里的偶遇。
那天是熔断机制实施首日,电梯里挤满了西装革履的分析师。当指数跌破5%触发熔断的瞬间,我亲眼看见某个鬓角微白的老交易员,用颤抖的手指把领带扯松——那动作不像金融精英,倒像刚输光筹码的赌徒。金属电梯门映出所有人煞白的脸,空气里飘着咖啡和恐惧混合的味道。
你说沪市是经济晴雨表?我倒觉得它更像面哈哈镜。茅台股价突破两千时,我家楼下煎饼摊大爷突然开始跟我讨论PE估值,而某半导体龙头财报暴雷那天,整栋写字楼的电梯间都安静得能听见领带夹碰撞的声音。这种荒诞的魔幻现实主义,恐怕连马尔克斯都写不出来。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另一个现象:当新能源板块单日波动超过8%,外卖骑手闯红灯的概率会显著上升——这是我连续三个月蹲守浦东大道十字路口得出的不严谨结论。资本市场的涟漪,最终会荡进煎饼鏊子的油花里。某天下午看着K线图上那个深V反弹,我突然意识到那些曲线根本不是数据,而是千万个外卖箱在红绿灯间穿梭的轨迹。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过度解读。但当你发现创业板注册制实施后,连小区物业公告栏都开始出现“打新策略分享会”的海报时,就明白这场狂欢早已溢出交易大厅。上周在居委会排队做核酸,前面大妈打电话指挥女儿调仓:“光伏回调就是上车机会!”语气笃定得仿佛在教怎么挑西瓜。
最讽刺的或许是“价值投资”这个词。我认识的老韭菜们一边背诵巴菲特名言,一边在量化交易秒级波动里做T+0。就像明知保健品没用的老年人,终究抵不住销售员的热情——区别只是他们推销的不是磁疗枕,而是某种封装成“对冲策略”的焦虑。
如今再看那片红绿交错的大屏,总觉得像极了当代寓言。科创板公司用元宇宙PPT收割估值时,像不像当年用气功治癌症的大师?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出百亿的新闻弹窗时,有没有人想起菜市场大妈为抢三毛钱鸡蛋挤破卷帘门的场景?
或许股市从来不是经济镜像,而是人性放大镜。每次打开交易软件看见那句“市场有风险”的提示,都觉得该改成“人性有风险”——毕竟真正需要对冲的,从来不是资产波动,而是我们心里那头永远饥渴的野兽。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第二天,沪指跌破3200点。小区煎饼摊悄然涨价五毛,不知道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风险溢价。)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