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这碗酸辣粉
凌晨三点半,我在便利店的落地窗前嗦着泡面,对面写字楼还有三扇亮着的窗户。这个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创业者和夜班保安可能是城市里最理解彼此的职业——都在用黑眼圈兑换一个不确定的明天。
1. 那些创业导师没告诉你的真相
所有商学院教材里都写着”要组建互补型团队”,但没人告诉你互补型团队最容易在厕所隔间里互相吐槽。去年我那个做智能硬件的项目,技术合伙人总嫌营销总监”把芯片讲成了玄学”,营销总监反手就给我发微信:”能不能让他把PPT里的代码删了?投资人都在打哈欠。”你看,团队差异就像齿轮组,理论上严丝合缝,实际上总得有人先被磨掉几颗牙。
有个反常识的发现:创业初期最危险的不是缺钱,而是突然来的钱。当第一个天使投资人说出”我投你”的时候,比支票更先到账的是一整套他的成功经验大礼包——尽管他上次创业还是诺基亚时代。这就好比你只是想开个煎饼摊,金主非要给你装配米其林厨房,最后煎饼里夹鹅肝酱,路人嫌贵,美食家嫌土。
2. 关于”风口”的冷思考
现在人人都在找风口,但没人提醒你风口装着空气净化器——去年大火的元宇宙社交,我认识的老张all in进去,现在团队改行做虚拟墓地,说”至少这个需求是永恒的”。有时候所谓风口,不过是资本市场的集体癔症,等你去医院挂号,人家早换了个病名继续玩。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种”逻辑完美”的商业模式。上周碰到个95后创业者,拿着BP跟我说要”用区块链重构广场舞大妈经济”,我看着他衬衫上没拆的吊牌,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路演时,也曾坚信能靠算法让全城奶茶店联合调度。后来发现,比起优化配送路径,先让隔壁奶茶店老板同意共享吸管都像在搞中美外交。
3. 幸存者偏差的暴力美学
所有创业分享会都像成功学庙会,台上的人烧着高香讲述”我是怎么成的”,台下没人问那些消失的参赛者去了哪里。有个黑暗版观察:创业圈最真实的社交发生在工商注销窗口,那里交换的名片才藏着真经——”转让办公家具九成新”、”代处理异常税务”……
我越来越觉得创业像在玩真人版俄罗斯方块: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掉下来的模块是能帮你消掉四行,还是直接game over。而那些最终堆到天花板的玩家,与其说是战略大师,不如说是学会了在方块卡住脖子时,还能踮着脚呼吸的杂技演员。
此刻便利店店员开始给关东煮换汤底,就像我们每隔半年就要给商业模式”迭代”。玻璃上我和他的影子重叠在一起,突然明白创业教会我的根本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在泡面凉掉之前,把汤喝完。
(后记:出门时发现雨停了,创业就像这场雨——你以为要备伞,最后淋湿你的是躲雨时踩到的水坑。)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