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个月清仓了他持了三年的某白酒股,交割单打出来那一刻,他盯着“印花税”那一栏愣了半晌,然后发来一句:“原来这几年,光给国家‘上贡’都够我换台顶配游戏本了。”
我笑他没出息——炒股不看税,就像吃肉不吐骨头,迟早噎着。
印花税这东西,表面上是个冷冰冰的财政工具,千分之一,单向卖出征收,简单粗暴得像地铁闸机——“嘀”一声,钱就没了。但你若真以为它只是个无情的扣款机器,那就太天真了。
我常说,印花税是A股市场最沉默的“情绪操纵师”。它不喊单、不画线、不吹票,但它能在一夜之间让整个市场的交易心理发生微妙的倾斜。比如去年8月那次下调,市场疯涨了两天——不是因为税率本身多惊人,而是那种“上面终于愿意弯腰捡散银”的姿态,让散户们突然觉得自己被看见了。
你看,这哪是税?这分明是一场心理战。
有人说印花税不公平,凭什么我亏钱也要交?这话对,也不对。税收的本质从来不是“奖励聪明人”,而是“收割行为本身”。你交易,你动用公共流动性,你享受国家背书的结算系统——那就得付点“过路费”。但问题在于,这套逻辑在高频量化面前几乎崩盘。那些算法机器一天上下翻滚几百次,税率对它们而言只是成本函数里的一个微小参数,而对散户来说,却是实打实的血肉模糊。
我认识一个老阿姨,2007年牛市入市,至今还在每天挂单、撤单、做T,乐此不疲。我问她知不知道每笔交易都在交税,她眨眨眼:“知道啊,但这不是应该的吗?”——看,群众对“习惯性付出”的麻木,才是印花税最成功的隐藏设计。
有时候我甚至阴暗地想:如果哪天印花税突然取消了,市场会不会反而陷入一种“免费的恐慌”?就像超市限时免费发放鸡蛋,大爷大妈们会挤破头——但最后真正受益的,永远是那些扛着麻袋来装的人。
当然,话说回来,税总是要收的。但怎么收、收多少、向谁收,背后是一门极其精致的政治算术。眼下村里天天喊“活跃资本市场”,但印花税这块肉啃不啃、啃多少,考验的不是算术,是勇气。
毕竟,你要让一个习惯了“抽水”的人突然说“少抽点”,他第一反应肯定是——那我的池塘会不会干?
(写到这里,我顺手翻开自己的交割单,算了算今年给印花税贡献的数字,默默关掉了交易软件。)
——
*本文纯属个人瞎琢磨,不构成投资建议,你要真信了,记得分我点印花税回扣。*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