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财博主开始集体喊你“上车”时

上周三深夜,刷到某位财经大V的直播切片,他对着镜头挥舞手臂:“现在是历史大底!不买基金就是错过财富自由末班车!”屏幕下方滚动着粉丝们“已跟投20万”“all in半导体”的弹幕。我默默退出直播间,突然想起四年前在陆家嘴咖啡馆听到的对话。

两位穿着定制西装的中年人盯着笔记本电脑,其中一人突然笑出声:“又有一批韭菜冲进白酒板块了。”另一人搅动着拿铁:“总得有人买单,不是吗?”那时我才意识到,某些人口中的“价值投资”,可能只是针对自己账户的价值。

基金当然能买,但绝不是理财博主们渲染的那种买法。我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越是震荡市,喊“抄底”的声音就越响亮。这让我怀疑某些机构的KPI是不是按募集资金量考核,而不是投资人收益。去年尝试过跟着大V调仓,结果在新能源赛道完美实现了“高买低卖”的经典韭菜操作。

有意思的是,基金销售最火爆的时候,往往是市场阶段性见顶的信号。2021年初那些日光基,现在有多少还在水下挣扎?我有个偏激的观察:当银行理财经理开始主动推荐偏股基金时,比任何技术指标都更能预示调整临近。

或许真正的基金投资,应该带着某种反人性的克制。就像我家楼下卖了三十年茶叶蛋的阿婆,总是在学生放假时少做几个,开学前又多备些料——她不懂什么凯恩斯理论,但深谙供需节奏。这种民间智慧,比很多CFA教材里的模型更接近投资本质。

最近令我警觉的是“投教娱乐化”趋势。当基金讨论区变成相亲现场,当基金经理后援会打榜成为新风潮,我们到底是在投资还是参与某种新型消费行为?某知名基金经理的粉丝们甚至创作了应援曲:“你的持仓是我夜空中最亮的星”——这荒诞得让我想起2015年牛市时,券商营业部门口卖煎饼的大妈都在讨论K线图。

基金能不能买

某种程度上,买基金更像是在购买一种认知变现的机会。如果你连持仓里前十重仓股是做什么的都说不清楚,那和去澳门押大小其实差别不大——只不过赌场的胜率更透明些。我越来越觉得,真正决定收益率的不是你选择哪只基金,而是你能否在周围人都高呼“这次不一样”时保持清醒。

最近和做FOF的朋友喝酒,他吐露真言:“现在发新基金就像餐馆推新菜,好不好吃另说,关键是得让食客觉得新鲜。”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年度垫底的基金,下次募集时还能轻松超募——投资者们的记忆周期,可能比金鱼还要短。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我的答案可能是:买基金不如先买面镜子。每次操作前照照自己,看到的到底是理性投资者,还是穿着西装的赌徒。在这个时代,或许最大的Alpha收益,来自于敢于承认自己无知的那份清醒。

(写完这些突然发现,我那个跟风买医药基金被套三年的表弟,刚刚又发朋友圈晒出了新的定投截图…)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804/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17小时前
下一篇 17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