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798艺术区喝咖啡时,我无意中听到隔壁桌两个年轻人正在激情澎湃地讨论他们的创业大计。”我们的BP已经写了50多页!”其中一人骄傲地宣称。我不禁暗自摇头——又一个被创业计划书形式困住的可怜人。
1. 计划书不是论文,而是情书
大多数创业者犯的第一个致命错误,就是把创业计划书写成了学术论文。厚厚一沓A4纸,充斥着市场分析、财务预测和各种专业术语,却唯独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灵魂。
我记得三年前帮一个做智能家居的朋友看BP。前20页都在论证市场规模,当我终于在第21页看到产品介绍时,已经昏昏欲睡。而另一个做宠物用品的创业者,只用5页PPT就让我记住了她的项目——因为她讲了一个关于自家狗狗的动人故事。
2. 数据会说谎,但故事不会
风投圈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前3分钟决定生死。你精心准备的财务模型可能根本没人看。我认识的一位天使投资人直言不讳:”所有预测数字都是编的,我更关心创始人讲故事的功力。”
这不是说数据不重要。但数据应该是用来支撑故事,而不是替代故事。就像我常对创业者说的:告诉我为什么是你?为什么是现在?如果这两个问题回答不好,再漂亮的Excel表格都是废纸。
3. 完美是最大的不完美
很多创业者执着于呈现”完美”的计划书,这反而暴露了他们的稚嫩。真正有经验的创始人会故意留些”破绽”——可能是某个未经验证的假设,或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不是疏忽,而是一种邀请:”看,这就是我们需要你(投资人)的地方。”
我曾见过最聪明的一份BP,在竞品分析部分直接写道:”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可能还没出现,也许就是正在看这份计划的您。”这种坦诚反而赢得了投资人的好感。
4. 少即是多的艺术
硅谷流传着一个经典案例:某个创业者只在餐巾纸上画了商业模式就拿到了投资。虽然故事可能有夸张成分,但道理很明确——能用一页说清楚的,绝不用两页。
我的建议是:先写一个完整版,然后删减到10页,再浓缩到3页,最后提炼成1句话。如果你不能用一句话说清楚你的商业本质,说明你还没想明白。
5. 计划书的”潜规则”
最后分享几个行业”潜规则”:
– 技术型投资人爱看专利和壁垒
– 财务型投资人先翻到估值部分
– 连续创业者可以少写些市场分析
– 第一次创业的最好找个背书人
记住,写创业计划书不是交作业,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商业对话。最好的计划书不是最完整的,而是最能让人记住的——就像那个用狗狗故事打动我的创业者,她的公司现在已经B轮了。
(写完这篇文章,我突然想到:也许最成功的创业计划书,就是根本不需要计划书的创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