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周在微信上问我:”国庆准备去哪玩?”我盯着手机屏幕苦笑——对我们这行来说,所谓的假期不过是换个地方盯盘罢了。直到突然想起,这次A股要连休整整七天。
说实话,第一次经历长假休市时,我像个突然被断网的网瘾少年。那是2018年国庆,我在普吉岛沙滩上第37次刷新交易软件,明知道不可能有行情更新,却控制不住手指的条件反射。现在想来,这种焦虑背后藏着个残酷的真相:我们早已被资本市场的多巴胺驯化了。
今年有点不一样。节前最后三个交易日的缩量震荡特别有意思——机构在悄悄调仓,游资在玩击鼓传花,而散户们则纠结该持币还是持股。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近五年国庆后首日开盘,上证指数上涨概率超过70%,但节前最后一周的下跌概率却高达60%。你看,市场永远在演绎集体心理的悖论。
我认识个私募基金经理老陈,他的过节方式堪称行为艺术:每年休市期间,他都会把交易记录打印出来,用红笔在上面写满批注。”市场安静时,才能听见自己犯错的声音。”这话听着装逼,但细想确实如此——连续竞价时的我们,就像被卷进激流的泳者,只有退潮时才能看清水下暗礁的形状。
今年我打算干件更极端的事:彻底断网三天。不是矫情,而是想测试下脱离行情刺激后,那些投资逻辑是否还能自洽。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体制化”——有时候不是我们需要市场,而是市场需要我们不断表演交易的仪式感。
当然也有人把休市当机遇。去年认识个95后程序员,趁着国庆七天用Python跑完了A股近十年所有节前后波动率数据,后来还真让他挖出个统计套利策略。你看,同样的时间停滞,有人看到囚笼,有人看到实验室。
此刻窗外飘来桂花香,楼下小孩在放风筝。突然觉得资本市场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我们总在追逐确定性的利润,却忘了生活本身才是最伟大的不确定性艺术。收盘钟声响起时,或许我们都该学会做个暂时下车的乘客——毕竟永远运转的,那不是市场,那是绞肉机。
(写于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下午三点零一分,屏幕刚变灰的那一刻)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790/